數字
農業以農業數字化為發展主線,以
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
人工智能、5G和
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和農業的深度融合為主攻方向,以“信息+知識+智能裝備”為核心,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數字農業的發展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組織結構優化,使農業整體的產業競爭力大大提升。
(一)發展數字農業成全球共識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加快應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方興未艾。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將數字農業作為重要的戰略發展方向,相繼推出數字農業相關發展計劃,努力構筑數字農業發展先發優勢。據國際咨詢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s預測,到2025年,智慧農業全球市值將達到683.89億美元,發展最快的是亞太地區,年復合增長率(CAGR)將達到14.12%。
(二)中國進入加快發展數字農業的新階段
1、數字農業發展受到國家戰略性支持
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是舉國發展的重大戰略,數字農業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基礎,其發展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目前,農業農村部正推進數字農業建設試點,在全國開展了蘋果、大豆、棉花、茶葉、油料、橡膠6個品種的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試點,并已批復建設數字農業試點縣13個。
2015年9月,國務院發布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已經提到要發展農業農村大數據,并提出了具體的發展方向。同年12月,農村農業部(原農業部)發布《關于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主要目標、具體措施和重點發展領域,并指出未來5-10年內,將完成農業數據化改造。農業農村大數據的不斷完善為數字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2020年1月20日,農業農村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發布了《數字農業發展規劃(2019-2025)》,指出當前及“十四五”時期是推進農業數字化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順應時代趨勢、把握發展機遇,加快數字技術推廣應用,大力提升數字化生產力,搶占數字農業農村制高點。
2、數字農業發展的“土壤”正在形成
目前,中國已經處于大規模數字化轉型時期,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31.3萬億元,位居世界前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到34.8%。
同時,數字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已經具備。根據工信部數據,2019年我國行政村光纖和4G網絡通達比例均已超過98%;數字農業領域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信息技術和農業遙感學科群、國家智慧農業創新
聯盟已經建成;新的產業形態也不斷涌現,《2020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
電子商務發展報》顯示,2019年,我國縣域
電商零售額為30961.6 億元,占全國網絡零售額的 29.12%,其中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為 2693.1億元。
(三)農產品流通問題制約中國數字農業發展
農產品流通指農產品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轉移的全過程。通暢、透明、可信的農產品流通體系能夠增強農業生產活動中各參與主體間的協作效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數字農業發展。目前,由于我國農產品產業鏈條長、生產分散,導致農產品流通效率低下,嚴重制約數字農業發展。
我國農產品產業鏈條環節復雜、參與主體眾多,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需經歷種植/飼養、加工、運輸和銷售等眾多環節。整個產業鏈的參與主體包括生產者、批發商、加工商、倉儲服務商、承運商、分銷商和零售商等不同參與主體,且整個農產品產業鏈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特征。這導致整個農業品流通過程繁雜、流通時間漫長,各參與主體間信息不完全對稱,流通效率低下,進一步造成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農產品產供銷不平衡問題及農村地區貸款難問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