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牽頭制定可以體現牽頭企業的技術價值和影響力。在國際上標準由誰制定,也就意味著話語權在誰手里。”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部長王連升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互聯脈搏研究院發布數據,截至2019年5月,國內外
區塊鏈團體標準和行業標準分別有16項、13項。截至2020年8月,國內團體標準信息平臺公布的團體標準32項;截至2020年2月,國內行業標準立項12項。
標準相繼立項出臺,也反映了當前各方在相關標準的研究制定上馬不停蹄。
區塊鏈標準能為這個領域帶來什么?熱潮之下,如何加強區塊鏈標準化研究,提升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仍需進一步思考。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李鳴認為,從整體來看,全球標準化都處于啟動階段,標準發布只是剛剛開始,重點是將標準應用到產業中,建立產業基線,形成技術共識,創新應用模式,建立商業生態,提升產業效率,促進產業發展。
爭奪國際話語權
我國當前在區塊鏈國際標準制定中的參與度正在不斷提高。
9月4日,全國
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公告,由中國人民銀行
數字貨幣研究所牽頭提出區塊鏈的國際標準在國際電信
聯盟電信標準化部門(ITU-T)第十六研究組(SG16)成功立項。
據了解,不同國家目前對區塊鏈標準側重不盡相同,美國側重基礎共性,德國則偏向研究工程化標準。
李鳴認為,從內容上看,中國的標準化工作更多在框架、服務和應用方面,國外標準化更側重關鍵技術、信息安全和治理等相關領域。
為何全球各界不約而同地在積極推動區塊鏈標準化進程?“首先,標準對產業發展有總結、規范和引導的作用。標準化可以總結當前最佳實踐,通過專業的方法形成標準,形成更多人的共識,為產業發展提供基線。其次,通過標準可以規范人員、技術、系統、應用和服務等產業關鍵要素,形成規范化發展的路徑。最后,通過標準化預研,分析技術路徑、應用邏輯和產業發展方向,引導產業高質量發展。”李鳴向記者總結道,標準化可以為監管方、技術提供方、第三方和用戶提供指導服務與助力。
對于國際區塊鏈標準制定走熱,王連升也認同,“最終誰能是規則的話語權者,規范、引領、推動產業發展,取決于研究制定標準的時間、專業度與實力。”
王連升還進一步指出,區塊鏈標準制定中的競爭,不僅存在于國際巨頭的區塊鏈標準與國內區塊鏈標準的專業度競爭,還存在于企業間行業標準的競爭。
各方爭先入局
當前各部門、研究機構、行業協會以及企業集團正在積極為區塊鏈標準制定貢獻力量。9月10日,
上海市地方區塊鏈標準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李鳴表示,雖然國內暫時還未發布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但已經立項了參考架構、存證指南、智能合約等多項國家和行業標準。同時,
貴州發布了4項地方標準,中國
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
論壇等多個相關團體組織發布了數據格式規范、系統測評規范等30個團體標準,這對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是極大的補充。
在國家標準制定方面,2017年12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公告,由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牽頭編制區塊鏈標準。這也是區塊鏈領域的首個獲批立項的國家標準。2020年上半年,兩項區塊鏈國家標準再次獲批立項。
“不同類型的標準制定流程與實施范圍均不相同。標準具體分為幾個層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唐曉丹向記者介紹,目前國際標準化工作的開展主要是由三大國際標準化組織機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國際電信聯盟標準化部(ITU-T)來進行。從標準制定流程上來看,不論是國家標準還是國際標準的制定,都要在前期做充分的研究,對標準立項的可行性與必要性進行論證,經過標準的預研和立項階段。對于國家標準來說,在標準立項之后,即進入標準的研制階段,起草單位需要形成各階段標準草案,面向標準涉及的部門、企事業單位或行業專家征求意見。
含金量還需考察
“對于企業來說,可以主導相關標準的研制,就可能在達成廣泛共識的基礎上將自身較為成熟的技術轉化為行業標準、國家標準甚至是國際標準。這也是企業技術布局的重要抓手。同時,標準研制的過程是一種體現充分合作的過程,在企業參與制定技術標準的過程中,企業之間可以相互交流技術進展與運用情況,了解行業基本面。”唐曉丹補充。
記者從行業人士處還了解到,除了彰顯自身實力、搶占行業引領地位,標準還是企業獲得相關補
貼、宣傳自身技術研發優勢的重要砝碼,是區塊鏈專利之外的又一個熱點。
互聯脈搏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5月,國際、國內9個組織和機構研究制定了共63項區塊鏈標準,團體標準和行業標準分別有16項、13項。
記者檢索公開信息也可以看見,眾多企業正在通過參與制定或牽頭區塊鏈標準進行宣傳工作。
行業人士對此也稍顯擔憂。目前行業內出現不同機構或者組織制定重復的標準,甚至對同一術語的
定義不同。對于行業而言,標準本來是為了讓行業處于相對統一的狀態,達到規范化發展。但是如果過多重復性標準發布,有可能對行業產生適得其反的作用。制定標準之前應做好調研工作,作為標準研制單位應該更多地去考慮全行業需要什么樣的標準。目前部分主題的標準已經先后發布了不止一項,再增加相同主題的標準意義甚微。作為標準研制主體,應多研究尚未制定過的標準,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做出真正高質量的標準上,才能推動行業更好地前進。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