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諾貝爾獎得主Myerson的話來說,
博弈論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
在博弈論中,我們將博弈過程視為給定的,并分析每個參與者可以選用的最佳策略,能獲得的最大效益,以及可能產生的不同結果,比如常見的“囚徒困境”等博弈問題。
而機制設計是我們從一個期望的結果開始,然后倒推反向設計一個游戲規則,以激勵手段引導參與者走向設計好的結果。如果玩家追求利益,就會最終產生我們想要的結果。
換句話來說,每一個區塊鏈都應該包含這樣一個設計原則,即網絡節點惡意行為的邊際成本必須等于,或者更好的方式是,顯著高于從這種惡意行為中獲得的任何可能的邊際收益,從而讓系統中有足夠多的節點來保證系統正常運行。
以
比特幣網絡為例,區塊鏈的激勵層主要包括經濟激勵的發行制度和分配制度,其功能是提供激勵措施,鼓勵節點參與區塊鏈中安全驗證工作,并將經濟因素納入到
區塊鏈技術體系中,激勵遵守規則參與記賬的節點并懲罰不遵守規則的節點。
事實上,區塊鏈的獨特性在于必須有各種激勵機制。發“幣”僅是措施之一,但絕不是唯一。區塊鏈作為支撐數字資產創建和流轉的重要平臺,未來資產將會被映射成為
token(通證),在價值互聯網中進行高效地流動。
通證被引入之后扮演兩種角色:
一個是價值互聯網的價值載體,
另一個便是作為大規模群體協作的激勵媒介。
區別于金錢激勵,通證激勵將創造出一個更具競爭力的市場。因為通證最終值多少錢取決于我們做什么事情,創造出多少價值,也取決于合約具體如何規定。
舉個例子,在一個數據交易的場景下,我們用現金購買數據后發現數據無效,在沒有額外簽訂退款合約的情況下,往往無法有效地要求對方返還現金。使用通證則能囊括更為復雜的權益。數據的買方支付通證后,可將其價值與數據的變現收益直接綁定,由此實現“激勵相容”,使行為人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與集體價值最大化的目標相吻合。
可以想象,通證經濟改造的不只是一個商業模式或激勵機制,而是將實體經濟與區塊鏈技術甚至數字技術相結合,形成全新經濟形態。
小能手大膽預測,未來國際級前瞻性的高校一定會成立專門的通證經濟學院,并作為重點學科發展培養人才,甚至未來某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將是出自于對通證經濟、激勵機制的創新研究。但這不會一蹴而就,而是個漫長的發展歷程,需要對經濟學、社會學、
金融學、信息科技學、實體產業有研究、有認知、有經驗的從業者一起協同,合力探索。這也是激活區塊鏈全面擁抱物理世界、實體經濟關鍵的啟動按鈕。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