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又稱為“分布式記賬”(distributed ledger)技術,被認為是確保數據儲存和移動安全的最新方式——它不是將數據存放在一個中心化的地方,而是將其“化整為零”后分別存放在全球互聯網絡中的數以千計的節點(電腦)上,并同時使用一種強大的加密技術將這些數據相互鎖定在一起,從而能夠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數據完整性體現在,網絡節點中的計算機可以實時跟蹤和確認鏈條中所發生的所有交易行為,并形成完整和連貫的記錄。數據的安全性則可以引用美國一位
區塊鏈技術公司CEO的話來形象地說明:“黑客要攻破區塊鏈的一個區塊,就必須同時攻破整個鏈條上的所有區塊,這就好比賊如要成功偷到一戶人家,必須同時偷遍鎮上所有人家一樣。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由此看,區塊鏈其實就是一個完整和安全的公共記錄本。
區塊鏈技術誕生于2010年,最開始是
比特幣,主要作為一種不受任何限制和去中介化的全球化
加密貨幣而受到熱捧,這可以稱為“區塊鏈技術1.0”;但是比特幣缺乏擴展性,用戶無法自定義另外的代幣。另外比特幣協議不足以讓用戶構建更高級的應用。而2013至2014年間出現的
以太坊(Ethereum)則可以視為“區塊鏈技術2.0”,它使用以太幣(Ether)。以太坊是一個開源的有智能合約功能的公共區塊鏈平臺。它不僅是如比特幣一樣的加密貨幣,也是一個全功能的企業平臺;程序員可以為之撰寫各種程序,在上面運行。正是由于以太坊的可擴展性,以太幣被媒體市場看好,認為它可以實現不受任何限制和去中介化的全球化信息流動;而且充當替代中心權威的一個信任機制, 因而對新聞和信息的生產、發布和消費有著特別的價值。目前以太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的區塊鏈技術。
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特征難免遭到權力中心的批評。其實加密貨幣在上世紀80年代就出現過,但當時是由中心化的組織創造和管理的。其所基于的“分布式計算技術”也不新。1999年,美國大學生肖恩·范寧建立了音樂分享網站Napster,使網民在網絡中下載MP3的同時,讓自己的機器也成為一臺服務器,供其他用戶下載。2001年,布拉姆·科恩(Bram Chohen)發明了BT下載技術,其原理是將大文件(比如美劇)切割成小塊,讓用戶同時在文件源和其他用戶之間下載后最終拼湊成原始文件。Napster和BT與區塊鏈技術一樣同屬于分布式技術。
分布式技術所倡導和體現的是上世紀60年代出現的黑客倫理,它信奉“信息共享是一種強有力的積極的善,對于黑客而言,編寫自由軟件,與他人共享其專業技術是一種倫理職責”。黑客文化信奉者被稱為網絡朋克(cyberpunks),他們在個人隱私、信息流動和權力分配上持非主流看法,認為技術能讓個體從政府、大公司以及地方性權力層級中解放出來。在這一黑客倫理的驅動下,“分布式技術”以區塊鏈方式在21世紀浴火重生。它的最大誘惑在于因其可以完全繞開現存社會的運行方式各行其是。例如現在的加密貨幣完全不受各國政府、銀行和企業的控制,可以在世界范圍內無縫隙無阻力流動,這簡直是實現了網絡朋克當年的夢想。因此,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斯蒂夫·貝諾溫(Steve Bellovin)認為,區塊鏈技術對于網絡朋克而言,正是世界“中心化難題”的一個“完美解決方案”。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