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誕生至今,由于目前
區塊鏈技術難以完全融入商業模式,在全球的商業化應用規模還十分有限。有專家認為,區塊鏈技術框架相比5G等技術而言,仍處于初級階段,存在可擴展性不強、效率較低等問題。
國際數據公司(IDC)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與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前的預測相比,2020年區塊鏈支出將會下降。報告認為造成支出下降的原因是,近幾個月來,由于疫情,IT支出顯著減少,經濟增長乏力。報告稱,到2020年,全球用于區塊鏈解決方案的支出將接近43億美元,比2019年的27億美元增長了57.7%。IDC預計,在2018-2023年期間,區塊鏈的支出將溫和增長,亞太地區5年復合年增長率(CAGR)為55.3%,全球為57.1%,到2023年,全球的支出將達到144億美元。
據中國工信部旗下的賽迪區塊鏈研究院統計,2019 年上半年區塊鏈產業規模約4.95億元,僅占了中國上半年45萬億元GDP的0.001%。英國媒體此前援引數據顯示,2017中國申請225項區塊鏈項專利,其次是美國91項和澳大利亞13項。中國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量位居全球第一。
IDC認為,中國仍為全球區塊鏈市場規模第二大的單體國家。而與全球趨勢相同,中國區塊鏈市場的投資規模也將在疫情的影響下有所減少。IDC預計,2020年中國區塊鏈解決方案相關的總支出將達到4.7億美元(與疫情前預測相比下降約12%);在2019-2023年的預測期間內,復合年均增長率預期將達到60%(下降約10%)。
由于區塊鏈技術框架相比5G等技術而言,仍處于初級階段,存在可擴展性不強、效率較低等問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金融系教授朱武祥在近日由數字島與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發展中心聯合主辦的“產教融合,教育部區塊鏈9大應用校企政合作研討會”中指出,區塊鏈技術難以完全融入商業模式。朱武祥指出,“在
供應鏈當中,供應鏈金融、供應鏈管理,區塊鏈是最有利的一種工具。但就商業模式說,商業模式是一個業務活動的利益相關者交易結構,在區塊鏈沒有進來以前已經有利益與各種潛規則的交易結構了,那區塊鏈進入以后就容易產生對誰有利,誰就有動力干這事的現象。”
區塊鏈技術為世界帶來機遇的同時,由于技術發展處于早期階段,應用也還不成熟,技術的安全運行可能給國家政治安全、主權安全和金融安全等帶來諸多風險,也給政府監管帶來不少挑戰。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鄧建鵬告訴記者,隨著中央層面明確了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的重要作用,我國區塊鏈行業的發展已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與此同時,區塊鏈行業正在部分重構金融法律制度的基礎框架。“由于區塊鏈具有點對點、無國界、無主權及無特定法律責任承擔主體等特征,其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亦帶來金融等領域的風險。這需要國家給予規范監管甚至立法,通過借鑒國際經驗,強化國際合作,以法律規則形塑區塊鏈技術規則,積極有序推動區塊鏈行業安全有序發展。”鄧建鵬稱。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