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對于國內區塊鏈來說是發展迅速的一年,在這一年涌現了更多的區塊鏈應用場景,同時之前打下的基礎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在多個領域完成了基本的概念驗證階段,下面主要介紹了不同領域的區塊鏈解決方案的落地情況。
電子存證領域:率先大規模落地的區塊鏈場景
眾鏈:已大規模應用的電子存證區塊鏈
電子數據存證,是指為證明電子數據產生的行為主體及相應行為的真實性,在行為發生時,通過技術手段對電子數據及產生電子數據的主體信息、環境信息、過程信息等進行收集、固定、存儲并保障電子數據完整性的過程。目前存證行業的痛點有幾個方面:一是電子數據目前在法院系統中還未形成成熟的認證手段和采信標準,二是電子數據很容易被篡改,難以形成可信的證據和證據鏈,而區塊鏈的特性則非常適合用來解決電子存證的最大痛點。
眾鏈是由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聯合北京眾簽、廈門美亞柏科、中國廣州仲裁委員會、北京瑞宏科技有限公司、普華永道、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等單位發起成立的中國區塊鏈基礎保障聯盟共同搭建的一條致力于司法落地的聯盟鏈,通過整合仲裁,司法鑒定,CA機構,審計機構和清華大學作為權威可信節點,眾鏈可以一站式實現的司法落地問題,并且確保了不可篡改性,當儲存在眾鏈中的數據需要進行出證的時候,直接可以在相關節點出局司法鑒定報告,法院取信度更高,速度更快。
應用場景
單方存證:某一方為了證明自己對數字化文件(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的擁有者,可以將相關文件存入到公開、分布式存儲的區塊鏈系統中。存證是一次性完成。
存證數據交易:在存證以后,可以通過點對點數據加密互換的方式進行數據交易。該類交易保證數據只有買方和賣方可以解密。
多方合約締結:為有限的多方通過某個流程(即先后順序)締結數字化合約的過程服務。非對稱加密算法提供的簽名和驗證功能輔助多方利用智能合約締結可信合同。合同過程以合同簽約流程定義的最后一方的簽名、并且得到共識節點的共識加入區塊鏈中而結束。如果合同過程不符合智能合約中約定的流程,則誠實的共識節點會拒絕將其寫入區塊鏈中。
交易:理論上為無限的多方對數字化的數量進行可拆分的流轉過程。流轉過程中總量守恒,并且通過智能合約約定數量轉移的條件。不滿足轉移條件的交易不會被共識節點驗證通過,也不會被寫入到區塊鏈中。
眾簽區塊鏈電子合同:電子存證上的殺手級應用
電子合同是電子存證中一個重要的場景,電子合同擁有巨大的市場和頻繁的需求,可以為企業和社會節約大量的資源。合同作為一種法律契約需要永久保存證據,以往紙質合同“白紙黑字”無法賴賬,轉變為電子合同后,電子合同文件及簽署過程中的身份認證信息、數字證書信息、簽署授權信息等證據鏈保存在第三方電子合同服務商,一旦產生糾紛,需要由平臺運營方向司法鑒定中心提交相關證據,司法鑒定中心對相關證據進行鑒定分析后出具司法鑒定報告,取證流程復雜、效率低下。
基于眾鏈的區塊鏈解決思路:借助眾鏈集體維護和不可篡改的特點,把電子合同及其形成過程中產生的各類證據保全在由司法鑒定、審計、仲裁、公證乃至法院等權威機構聯合構建的聯盟區塊鏈眾鏈,實現相關證據的去中心化存證。區塊鏈電子合同主要的技術實現:
首先對于簽署雙方,眾簽電子合同平臺提供符合國家《電子簽名法》和相關法規的身份認證,然后提供由CA機構頒發數字證書,最后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多種合同簽署方式,包括公有云,API,私有云等方式完成線上簽署,簽署后眾簽使用單向加密算法提取出簽署合同的數字指紋(哈希值),每一份合同擁有一個唯一的哈希值,將哈希值存儲到眾鏈上,眾鏈上的七個

(區塊鏈電子合同示意)
權威節點會同步存儲,同時,眾鏈提供相應的合同查驗接口,如果合同被篡改,將無法通過原來的加密算法得到存儲在眾鏈上的哈希值,這就保證了合同無法篡改的驗證。
應用情況:目前使用眾鏈存證區塊鏈至今,已經為電子合同,版權,交易憑證等多個領域提供服務,其中電子合同已經為近千家企業用戶、1000多萬個人用戶提供全流程服務,簽署總量突破1億,日簽署量峰值達到一百多萬,按1份紙質合同的簽約和管理成本50元(包括快遞,打印,存儲等)計算,眾簽區塊鏈電子合同已為用戶節約合同簽約和管理成本累計超過四十多億元。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