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以為是狼來了,后來發現并不是真的狼。”喬克如此形容傳統保險公司對于互聯網保險的態度轉變。作為曾經的行業熱詞,“互聯網保險”始終無法撼動財險、壽險等主力保險產品。
以互聯網保險行業巨頭眾安保險為例,據 Oliver Wyman 調查統計,2016年中國互聯網保險保費規模約為3600億,而在去年年初公布的數據表明,2016年全行業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超過3萬億元,互聯網保險的保費收入僅占其12%,占據保險市場大部分江山的仍是傳統保險公司的線上銷售,目前互聯網保險還不足以撼動現有的保險市場,更談不上顛覆了。
從保險產品的設計策略來看,眾安長期以來的特點是“小額、高頻、大量、碎片化”。依托于
電商(淘寶)、OTA(攜程)、消費電子(小米)等場景,退運險、航延險、碎屏險長期貢獻了眾安大部分的保費收入。
喬克認為,這背后的根本邏輯在于:
互聯網的最大優勢在于信息的傳遞,和由此帶來大規模協同;而保險本質上是一個長期的信用合同,特點是長期和低頻,對于信息的傳遞的要求并不高。因此互聯網難以對傳統保險帶來變革性的影響。
這也就導致了互聯網更適合那些需要快速傳遞信息的、場景化的保險(如退運險、航延險),而對于長期險種(比如壽險、財產險、車險、健康險等)的影響非常小。
喬克認為,現代保險的本質其實是一種互相幫助的制度,基于契約實現“個體服務群體,群體服務個體”在這種關系下,信用是最基礎的,而
區塊鏈的底層機制就是信用的建立與重塑,由此可見區塊鏈和保險是天然的關聯性,而保險可以成為區塊鏈上的一種“應用”,在未來,基于這種重構性的區塊鏈保險,將極大的創新現有保險的形態和形式。
其次正是基于區塊鏈的不可篡改特性,可以改變傳統保險的一些痛點。比如“唯一性”,無論是投保人的“唯一性”或是時間的“唯一性”都有可能存在造假的可能,但引入區塊鏈后,身份、時間的不可更改性,將極大的改善目前傳統保險的痛點,塑造更透明、更公開的新型保險形象。
在喬克看來,未來區塊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結合
人工智能、生物識別、
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趨勢,在5年內,區塊鏈+保險或許能實現跨越式的飛躍。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