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約好比一份可以自動執行的合同,由機器代替人來判斷合同的有效性,并強制執行。
它的實質還是一段代碼,但
區塊鏈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性可以保證這段代碼在非信任機制下自動運行。區塊鏈是智能合約運行的前提條件。
在實際情況下,通過智能合約進行利潤制造的機會非常廣泛。醫療保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醫療保險的賠付過程涉及大量的單據和專業信息,這些信息對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是冗雜枯燥且難以理解的,患者很難通過閱讀條款去界定這次服務是否可以報銷、如何報銷及何時報銷。
智能合約可以以非黑箱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只要能讓患者相信機器是可以被信任的。
在程序的運行過程中,智能合約執行了審計、分類信息等操作,排除了中間商的干擾,且記錄不會人為損壞,也不會發生時間太長導致文件上的字體模糊不清的情況。
但從某種程度上說,智能合約的運營者自身成為了中間商,通過智能合約自動收付審計費用。這種特殊的中介服務為客戶節省了大量成本,其實質是通過提升效率實現的。
這也是企業積極建設平臺的原因——我們不缺效率,我們缺的只是客戶。
在醫療領域之外還有一種模式,即Catalyst(MIT的
區塊鏈項目)的證券管理服務。Catalyst以基金交易員、
數字貨幣投資者、數據管理者等用戶群體為對象,能夠幫助用戶分享和整理數據,從而構建有利可圖的數據驅動投資策略。
在整個過程中,Catalyst的分析過程是匿名的(這說明閉源在區塊鏈中仍有生存空間),它的客戶只能看到投資組合,而不能通過搭便車的方式自行對交易策略進行復制。
這種盈利模式類似與傳統的證券行業,而醫療領域也是可以借鑒的。也許未來有一天,一切診斷過程都能由機器代為執行,而這種行為不同于
金融領域的黑箱式操作,整個診斷過程都會記錄下來,機器學習甚至可以比醫生更快學會診斷技巧,并發現一些常人無法發現的關聯。
特殊服務驅動系統運行
不少企業在打造
區塊鏈社區時擁有自己的專屬領域。以遺傳學家Church領導的Nebula Genomics項目為例。
消費者在享受Nebula提供的基因測序服務后,并不能以法幣的形式付款,而必須將法幣兌換成Nebula發行的
token。
隨著更多的人將法幣換成這種Token,Nebula便成功打造出一個以基因數據為核心的區塊鏈平臺,在那之后,它將更好的開展精準醫療服務。
總的來說,這種模式以實際技術為依托,在項目開端以線下服務盈利,并在盈利過程中將收入中的法幣轉化為Token。
隨著項目的進行,該平臺能借助開端模式獲得的數據,開展更多精準醫療服務,其盈利方式也變得多元化,但整個過程不會脫離實體。
在整個企業運營過程中,Token的作用以激勵為主,代幣升值并非遺傳學家應該考慮的問題。
國內的醫數鏈項目也遵循著同樣的思路,醫數鏈從較小的職業病領域入手,以現有資源著手打造區塊鏈項目。Xcare也即將在自有公鏈的基礎上,推出自己的dAPP,為用戶提供實在的醫療服務。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