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
區塊鏈應用在多個場景加速落地的同時,一些與之相關的
金融亂象也有所顯現。業內人士呼吁,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發展亟須監管進一步引導。今年2月底,被稱作“國內金融行業首個區塊鏈標準”的《金融分布式賬本技術安全規范》正式出爐,引發廣泛關注。
該標準由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布,由中國人民銀行
數字貨幣研究所提出并負責起草,起草機構還包括多家商業銀行、區塊鏈研究機構以及金融科技公司等。
參與《規范》起草的京東數科副總裁曹鵬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區塊鏈的標準化工作始于2016年,如《中國
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提出了我國區塊鏈標準體系框架;2017年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發布《區塊鏈參考架構》。
“與此前相比,發布于2020年的《規范》主要針對金融行業,對分布式賬本的用戶管理、監管支撐、隱私保護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研究員曹勝熙對記者說:“在《規范》推出后,金融區塊鏈在架構設計、模塊功能、軟件接口等各方面都有了參考基準,而這一基準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曹鵬說,近幾年區塊鏈領域發展迅速,但良莠不齊,此次央行首次將分布式記賬技術結合金融領域,制定了全面的規范,將成為打造可靠區塊鏈技術與應用的“基礎圖紙”,促使區塊鏈行業告別野蠻生長,實現更多的共識和協作基礎。他預計,在行業標準引領下,區塊鏈將在金融保險、企業融資等方面更好發揮其作用。
“《規范》發布之前,國內金融
區塊鏈應用存在野蠻生長的情況,一些應用宣稱基于區塊鏈,但其實不然;還有一些應用雖然基于區塊鏈,但在安全性能上并不保險。《規范》發布后,既可以排除前一類‘假’的
區塊鏈項目,也可以規范應用了區塊鏈技術但安全上存在漏洞的項目。”曹勝熙說。
井通科技CEO和MOAC區塊鏈聯合創始人周沙表示,此次由央行牽頭制定的《規范》對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具有很強的業務指導性,未來,監管部門也可考慮根據技術標準來推出相應的產品目錄和名單,進一步引導行業良性和規范發展。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