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高寒和楊揚從清華畢業時,同為“天之驕子”的兩人都選擇進入
金融體系工作,多年后,兩人因
區塊鏈和金融而開始一場創業的旅程。
在創立區塊大陸之前,高寒和楊揚分別在港交所、西班牙銀行擔任要職,同處
香港,兩人經常會約在一起探討
比特幣和區塊鏈。
2017年9月4日下午,央行和網信辦、工信部等7部委聯合發文,將
ico定性為非法融資,九四風暴開始席卷整個
幣圈。有不少關注比特幣和區塊鏈行業的人在收到消息后發出了哀嚎,“這個行業要完蛋了”。不可否認的是“危險與機會并存”,ICO完了,區塊鏈卻成了風口, 不少人也在這場“風暴”后看到了機會,區塊大陸便是一例。
此時,在香港IFC酒吧小酌的高寒和楊揚不由感嘆金融危機后,監管機構對銀行的監管越來越緊,各企業機構付出的成本也越來越高。酒精的刺激加上區塊鏈大火的現象交織成一道光,驅散了長久縈繞在兩人心中的困惑——用
區塊鏈技術解決金融機構和監管機構的問題。
靈光乍現后的兩人情緒高漲,壯志滿懷,還多點了幾輪酒慶祝區塊大陸的誕生。楊揚對瓦斯財經記者描述到:“當時的心情就像小學老師獎勵了一朵小紅花一樣,感覺自己特別棒,未來也充滿了希望”。作為區塊大陸CEO的高寒也自信地認為,兩人將在區塊鏈金融領域大展宏圖。
兩人的自信自然來自于技術背景和行業背景,高寒是芝加哥大學的博士,博士期間主攻的是區塊鏈的底層技術并行和分布式計算專業。高寒告訴瓦斯財經記者,“當時區塊鏈的概念還未出現,叫分布式計算,是計算機的一個學派,今天的云計算以及區塊鏈技術,都屬于分布式計算的衍生品。”高寒早已是區塊鏈技術的先行者。
另一位聯合創始人楊揚同樣也是早期研究者,“我大概在2012、2013年的時候就開始研究區塊鏈了”,楊揚回憶到。在創立區塊大陸之前,他曾負責西班牙最大的銀行BBVA的金融產品設計,并負責區塊鏈技術研究。
楊揚的經驗也讓他對項目的架構設計更為擅長,“我比較偏理論又愛看白皮書,因此主動當起了區塊大陸的科學家,負責整個項目的架構設計,老高負責運營,找人、找錢、做事情和落地。項目的總體戰略,我們一起商量。”兩人各司其職,快速進入狀態。
明晰的分工和高效的執行力,讓區塊大陸很快從IFC酒吧的兩個人擴展到20人的團隊。團隊吸收了各界大牛:騰訊早期負責研發的劉一蘭、伯克利法學碩士出身的資深律師丁李奇、北大畢業曾任香港李兆基家族基金會的高管李卓然等。
區塊鏈技術需要共識機制,區塊大陸的團隊組建更是基于共識,他們都看好區塊鏈技術的未來,并認為金融是最先落地的領域。資深的技術背景和豐富金融經驗貫穿了整個區塊大陸團隊。
采訪中有一個有趣的細節,在談到CTO劉一蘭“蘭姐”時,區塊大陸團隊成員們的自豪感不覺得洋溢出來。高寒對瓦斯財經記者說到,“蘭姐資歷頗深,她是騰訊前30號員工,一直負責QQ音樂技術部門。很多騰訊早期的研發員工在吃午飯的時候甚至會拿出蘭姐的照片來膜拜,足見她在騰訊內部的地位之高。”看來蘭姐的加盟不僅僅為區塊大陸帶來了技術,更是穩健的后盾。
這也正如高寒胸有成竹地敘述,“目前來說,我們的團隊不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公鏈開發團隊弱,甚至更強,我們爭取讓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第一個落地”。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