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領域中區塊鏈技術應用面臨挑戰
盡管區塊鏈技術在金融等領域有很大的應用潛力,但目前技術應用還在起步階段,在未來的實踐應用中仍面臨著諸多挑戰:
1、區塊鏈技術本身的限制
首先,比特幣區塊鏈是最初的公有鏈,但是其采用的PoW共識算法會導致中心化并耗費大量能源。根據比特幣區塊鏈的規則,如果新開發一個區塊會有相應的比特幣獎勵,而能否獲得開發出一個區塊則與算力有直接關系,因此產生了“礦池”(大規模的專業挖礦設備集群),專門去挖比特幣,比特幣區塊鏈遵從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在極端情況下,礦池如果掌控了51%以上的算力,則可以在別人開發出一個新區塊后故意不認可,由于51%以上的節點不認可,則這個區塊無法接入區塊鏈,從而導致了節點之間的不對等以及中心化。此外,礦池的出現會消耗大量算力和電能,如果挖礦成功會有比特幣獎勵,而如果沒有成功則白白消耗大量算力和電能。不過,針對這些問題,開發者已經研究出PoS、PBFT等相對節能的共識算法,預期未來在這個方向上會有進一步的突破。
其次,智能合約的去人為干涉使得在系統出現問題時無法及時彌補損失。2016年4月上線的眾籌項目TheDAO在一個月內就募集到價值超過1.5億美元的以太幣用于建立該項目,但一個月之后,以太幣的創始人之一Vitalik Buterin發表了聲明表示The DAO存在巨大的漏洞,并且有大量的以太幣被盜,由于智能合約的去人為干涉特性,該缺陷無法在線上修補,只能眼睜睜看著以太幣繼續被盜。且區塊鏈一旦寫入不可篡改的特性使得失誤操作或者錯誤交易等事件不可回退,需要設計額外追索修正機制,靈活性較差。
第三,雖然P2P方式大大提高了跨國清算效率,但是在日常交易中,區塊鏈的交易與存儲效率卻不高。以比特幣為例,在比特幣區塊鏈中,固定地會10分鐘產生一個大小1M的新區塊。這種設計是為了減少數據沖突,最基本的比特幣交易大小是250B,每秒處理速度為1024000(1M)/250/600(10分鐘)=6.6,即每秒可以處理6.6個比特幣的交易。而目前支付寶、微信等支付結算中心每秒可以處理萬筆交易,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等都已經具備每秒處理幾十萬筆交易的能力。相比之下,目前區塊鏈技術的處理能力是無法滿足大規模支付場景的需要的。針對這些問題有閃電網絡、區塊擴容等解決方案。但這些方案的可靠性仍在進一步探索中。
第四,隨著數學、密碼學和量子技術的發展,非對稱加密技術在未來將有可能被破解,從而將大大削弱區塊鏈的安全性。不過,密碼學家也在研發新的抗量子計算的密碼,比如格密碼。
除了以上幾點,還有硬分叉、重放攻擊等問題,區塊鏈技術有待進一步完善。
2、隱私安全有待加強
在隱私層面上,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使得所有參與者都能夠獲得完整的數據備份,數據庫完全透明共享。比特幣可以通過密鑰隔斷交易地址和地址持有人真實身份的關聯,達到匿名的效果。但如果區塊鏈需要承載更多的業務,比如實名資產,又或者通過智能合約實現具體的借款合同等,就會出現隱私保護和合同驗證的矛盾。未來通過合理設計系統鏈上的數據,安排鏈外信息交換通道等機制,或許可以規避一些隱私保護的難點。
在安全層面上,由于部分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準入門檻較低,所有的交易記錄全部公開透明,客觀上也可能會增加了惡意詐騙和信息泄露的風險,因此網絡安全認證體系的建設責任更大。此外,區塊鏈消除了中介的角色,通過程序算法建立起信用擔保,例如客戶征信信息被儲存在區塊鏈中進行信息共享,只能通過密鑰識別,信息的這種不可逆性將增大信息泄露等安全問題的追責難度,一旦密鑰丟失往往可能會造成客戶資產無法挽回的損失。
3、金融監管的難度增加
雖然區塊鏈的透明性、不可篡改、信息共享等特性在理論上有利于穿透式監管,但是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其成為一個分散均衡的節點體系,降低了金融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并且區塊鏈技術在不同程度上給傳統的管理機制、業務流程、交易模式帶來了顛覆性的變化。目前區塊鏈領域的學術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理論研究和準備也并不十分充分,各國的監管機構還處于觀察和研究階段。當創新技術發展速度快于監管出臺速度時,容易造成監管短期內的缺失可能帶來的金融系統性風險上升;而如果在市場起步階段盲目監管過嚴又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區塊鏈創新技術的正常發展。不僅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亦是如此。為了協調金融的創新發展與有效監管,監管機構應該具有前瞻性的戰略眼光與清晰地監管思路。一方面監管分類應該更加細致,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金融產品日趨多樣化,監管機構可以針對監管對象、機構主體和業務范圍進行更細致的分類監管。另一方面應該注意協調。金融科技的跨界性、混業經營與傳染性會使得風險外溢,應該建立有效的綜合監管機制。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