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點考慮》多次提到了避免“
金融脫媒”的問題。但似乎,這和目前政策當中推廣直接融資的思路有所背離。事實上,在目前中國銀行業主導金融市場的情況下,在“金融脫媒”和“不脫媒”之間,恐怕脫媒是比較難的、需要做工作的。
最近金融市場出現的情況就是這樣,很多不需要銀行的直接融資,重新回到了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成為了銀行作為媒介的融資業務。這反而導致了風險集中在銀行業當中,沒有分散到更廣的金融主體中去,而且還導致銀行面對極大的再融資壓力,以滿足資本充足率的要求。
同時,即使我們考慮存款搬家的情況,我們也要考慮是否會出現《幾點考慮》所稱的“增加其對同業市場的依賴,抬高資金價格,增加社會融資成本,損害實體經濟”的結果。
事實上,影響社會融資成本最大的因素是貨幣政策,這已經從2014年到2016年這一輪降息周期中清楚地展示出來。何況,銀行發現存款流失之后,可行的反應是提高存款利率,把存款拉回來,因為由于銀行和央行監管的存在,同業業務已經不能隨意擴大。
而且,同業業務最興盛的時候,恰恰是社會融資成本最低的時候,也就是2016年中的時候,當時10年國債收益率低達2.65%。因此,認為同業業務增加,利率就會上行,本身也存在一些疑問。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幾點考慮》設想的央行貨幣,考慮了很多技術的問題,卻似乎忘了中央銀行的初心,也就是貨幣政策。道理其實是非常簡單的:如果新發行一款貨幣本身不是一種貨幣政策,那么還有比這更符合“貨幣政策”的操作呢?
一旦把貨幣政策考慮在里面,我們就會看到,
數字貨幣即使是很小的規模(數千億),也可以對整個百萬億規模的金融體系造成影響。事實上,目前紙幣和存款準備金存款雖然都是央行負債,但由于物理形態和使用者的差異,已經造成了兩者之間的分隔。
這種分隔的結果是,由于紙幣的使用已經被邊緣化,央行無法通過紙幣直接對實體經濟發生作用。而由于存款準備金存款只被銀行持有,因此所有在銀行間的貨幣政策操作,只有通過金融體系傳導,才能波及實體經濟。
而這種傳導,既可能是弱化傳導,也可能是放大傳導。弱化傳導意味著央行的意圖被打折執行,而放大傳導意味著央行的意圖被過度執行。最近央行在銀行間維持平穩流動性,但實體經濟所面臨的長端卻不停遭遇利率上行,就是一種過度傳導,也就是把沒有那么緊縮的貨幣政策操作,傳導得特別緊縮。
《幾點考慮》提出的方案,確實是影響最小、成本最低的,但也可能是最安靜的。如果是這樣一個安靜的結果,那其實做與不做都沒有什么差別了,這或許也不是央行做這件事情的本意。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