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們看到,央行
數字貨幣真正可能替代的,的確是M1/M2。而央行似乎對于央行數字貨幣相對銀行存款的競爭力很有信心,《幾點考慮》提到,“顯然,由央行背書的央行數字貨幣的信用等級高于商業銀行存款貨幣,會對商業銀行存款產生擠出效應”。
但一個很顯然的現實情況是,中國商業銀行之間的信用差異,恐怕遠比央行和五大行之間的信用差異大。如果中國的城商行、農商行乃至村鎮銀行都有存款,并沒有被五大行所擠出,那么央行數字貨幣出來,人們為什么要放棄自己的銀行存款,轉而持有央行的數字貨幣呢?
特別是,如果按照《幾點考慮》所說,央行對數字貨幣不計利息的話,人們更看不出央行數字貨幣相對于五大行乃至股份制銀行存款的優勢。何況,作為銀行客戶,銀行還會提供一系列的服務回報儲戶。而央行不太可能提供上述服務。
因此我擔心,央行數字貨幣如果按照《幾點考慮》的設想問世,很難在人們自由選擇的情況下獲得可觀的發行量,乃至幾乎無法企及目前紙幣的7萬億規模。如果選擇強制推廣的方式,最有效的當屬取消銀行存款和支付份額的支付功能,讓銀行存款回到過去只能存取的狀態,但這種方式恐怕不可行。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到,支付寶和微信在推廣各自業務的時候,總是在搞各種補貼。因為只有這樣,人們才會愿意從已有的產品當中離開,嘗試乃至使用新產品。央行恐怕不會采取補貼的方式吸引使用者,這樣的話,人們也容易維持現狀,畢竟銀行存款和支付余額已經很方便。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