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
btc網絡超過了每秒100 exahash(EH / s),而BCH也在穩定地吸引全網中的哈希算力。實際上,自2018年年底以來,BTC、BCH、BSV的全網算力都有所提高。BTC全網算力從32EH / s擴大到目前的110EH / s。到了今年1月, BSV的網絡全網算力也激增,從1EH / s躍升至3.3EH /s。然而,據Bitcoinist消息,前不久(2020年1月30日)發生了BCH網絡停止生產區塊5小時的情況,該事件發生在區塊高度620025,而下一個區塊竟然花費了5個多小時才出現。對于向來匯集高算力的BCH來說,此次的區塊異常則很有可能是礦工切換算力導致的。由于BCH的收益降低,礦工切換算力至別的幣種,等BCH難度降低之后再切換回來,導致了BCH長時間不出塊的詭異情況,一如17年曾發生的那樣。
可能中本聰也未曾想到會出現如今三國鼎立爭奪算力的情況。說到底這也正是采用共識機制POW帶來的問題所在。POW的本質就是算力的競爭,誰的算力更大,誰便可以得到更多的獎勵,強大的算力競爭保證了網絡的安全性。然而算力的競爭實際上上又是礦機數量的競爭,而礦機的大額數量則又帶來了它最被人詬病的“費電”的問題。當然,電力是有限的,意味著總產出的算力也是有限的。礦機的過度集中同時也導致了算力過于集中,多少違背了
區塊鏈“去中心化”的訴求。曾經我們都認為BTC是比較安全的,但若是假設大部分算力不在BTC上,而是切換到了BCH和BSV上,不僅會帶來BTC網絡的進一步擁堵問題,同時BTC網絡的安全系數也直線下降——51%的算力攻擊將不再那么困難。
所以后來也陸陸續續誕生了很多不同的共識機制,像是POS(權益證明)、DPOS(權益授權證明)、Pool(驗證池)等等,而POC(容量證明)則是2019年闖入公眾視野的一批黑馬。早在2014年,POC已被正式提出應用于
區塊鏈項目上。
POC和POW的思想其實異曲同工,如果說POW是算力的比拼,那么POC則是容量的比拼。POW要求礦工持續進行哈希計算,比拼的是誰先算到“正確答案”而POC則是要求礦工事先哈希計算出大量“答案”,將“答案”儲藏在硬盤里,比拼的是誰預備的“答案”更多則有更大機會以印證“正確答案”。
因此,在POC項目中就不會出現前文所說的切換算力的情況。所有的POC項目挖礦都需要先P盤,P盤的過程就是指在硬盤中寫滿“答案”。在不支持多挖的情況下,切換算力時需要重新書寫“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則需要投入不少的電力成本和時間成本。如此一來便可阻止惡意切換算力的時間發生。不過即使POC也需要電力維持機器的運作,相比于BTC使用的礦機,還是少之又少。總體來講,POC解決了POW過于消耗電力、算力中心化、切換算力導致網絡安全問題等弊端。POC的好處遠不只此。POC挖礦對于硬盤的需求較高,相比于市面上動輒上萬的ASIC礦機,降低了太多門檻,又節省了大筆可觀的電費、礦場租賃費、人力資源費等等,對于礦工來說十分友好。以2019年的POC明星項目LAVA來說,礦工的需求僅為:一臺標準配置的電腦和一定容量的限制硬盤。就LAVA目前的算力445.722PB(http://explorer.lavatech.org/)粗略估算一下,
若投入1P的算力,每天可以產出460.8枚LAVA代幣;若普通用戶使用8T的硬盤進行挖礦,則每天可獲得產出的3.8枚代幣。根據現有的一些數據推算,進行LAVA挖礦的年回報率至少在20%左右,隨著LAVA的不斷發展,達成更多更廣的共識后,投入和產出比將是十分驚人。
LAVA在POC共識基礎上,優化POC共識的發行方式、Plot文件生成算法等方式,搭建了更加穩固的可發展生態。除此之外LAVA技術團隊自發推出了P盤軟件,將無償開源以為POC開發者提供學習及探討的機會,這將進一步推動POC的發展,對于整個
區塊鏈生態來說都是十分有益的貢獻,也為POC生態發展注入了更多信心。同時,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5G、6G的普及,相信對于人們的生活影響也將是翻天覆地的,當更多實體儲存空間被云儲存等線上儲存方式代替,也許也是POC挖礦的一個發展機遇。當POC逐漸普及,或許我們也將迎來全民挖礦的時代,這比POW更加符合區塊鏈的核心思想“去中心化”,對于區塊鏈行業的發展來說,也是將是質的突破。
2020年,讓我們繼續滿懷期待。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