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張三把100元借給了李四,為了確保借出的安全,張三通過村廣播把借錢的事情告訴了全村,村民們點對點核實以后,把這次借錢記在了自己的賬本上。
通過這個簡單比喻,陳純院士介紹了以單點發起、全網廣播、交叉驗證、共同記賬為主要特征的
區塊鏈。“全程可回溯、不可篡改。張三不怕李四賴賬,因為李四不可能去更改全村的賬本。”陳純進一步解釋,區塊鏈是一個記賬系統,根據應用場景以及用戶需求,分為公有鏈、
聯盟鏈、私有鏈三種。
陳純認為,要爭取我國在
區塊鏈技術發展上的主動權,就要大力發展國產自主可控的區塊鏈技術平臺,包括對聯盟鏈和公有鏈核心技術的研究,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推動區塊鏈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讓“區塊鏈+”服務于各行各業,陳純認為發展聯盟鏈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他認為,當前聯盟鏈還存在四個方面需要繼續突破的核心技術。
一是高性能關鍵技術。目前區塊鏈在大規模應用或者出現大量數據節點時,性能會急劇下降。國內領銜的聯盟鏈技術,目前每秒可以處理上萬筆交易,但在雙十一高峰時期,阿里云峰值處理交易速度達到每秒30多萬筆。這兩者的數量級還存在鴻溝,需要高性能關鍵技術加以解決。陳純表示,希望通過高性能的共識算法、高效智能合約引擎,能夠提高共識效率與安全性。
二是安全隱私關鍵技術。在中國要用,首先要全面支持我國的加密算法和標準。商業應用需要平臺支持對業務數據的隱私保護,比如通過命名空間隔離的方式在物理層面對業務數據進行分離,還有更細粒度的隱私交易機制,實現交易可驗證但是不可見。還有基于可信執行環境等技術實現節點密鑰管理和數據加密存儲,防止文件被篡改。
三是高可用性的關鍵技術。這方面包括動態成員的準入機制,以及節點失效后的快速恢復機制,不能整個系統停下來加節點,應該是可以實時動態的。還有聯盟自治管理機制和高效的熱備切換機制,這也是聯盟鏈以后的關鍵技術。
四是高可擴展的關鍵技術。聯盟鏈要方便適用于各場景,必然支持多種編程語言的使用。同時,還需要支持多類型、多組織形式的數據可信存儲,支持跨鏈協同等。
針對“區塊鏈+”在大規模應用方面的問題,陳純認為最重要的是解決鏈上鏈下的問題。
所謂的鏈上就是區塊鏈,鏈下就是所有傳統的可信信息系統。怎么樣把區塊鏈系統嵌入到現在傳統可信系統里來解決它的一些問題,或者反過來用區塊鏈系統把傳統的信息系統放出來?鏈上鏈下數據協同需求可能會特別重要,要求鏈上鏈下數據能夠有效協同,以確保鏈上鏈下數據的關聯性和一致性。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