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風老師說規模效應是1+1=2, 2+2=4;網絡效應是2*2 =4,3*3=9,4*4=16,這種說法已經很形象了,我繼續沿用這種說法,我認為生態效應在數學上的表示就是n的m次方,比如3的2次方=9,3的3次方等于27,3的4次方等于81。
其中n表示項目本身的連接,就像互聯網的規模效應表達式中n的平方那樣,這2個n是相同的意思,都是項目本身的內部連接。當只有1個用戶的時候,n等于1,項目的影響力是1;當有2個用戶的時候,n等于2,影響力變成4;當有3個用戶的時候,n等于3,影響力變成9。
兩者的差別在于m上,在互聯網的規模效應中,m固定等于2,也就是2次方,但是在
區塊鏈的生態效應中m可以等于大于2的數字,比如3,5,甚至更大的數字。
雖然只是一個數字上的不同,但是從數學上大家都知道這背后有多大的區別。比如說10的平方等于100,但是10的3次方等于1000,背后差著一個數量級,如果m的數字更大,那么差別就更大,這就是生態效應和網絡效應的差別。
具體來說,在
區塊鏈項目內部,這個n的意思是指項目本身的活躍用戶有多少,活躍地址有多少,真實市場需求有多少,鏈上交易轉帳量有多少,這些都是跟項目本身的發展相關的,這一點與互聯網一樣。
但是這個m是什么意思呢?m表示你的外在鏈接的生態有多少。這么說可能有點抽象,我可以這么解釋,比如說某個區塊鏈項目,它采用DPOS共識機制,擁有21個主力節點,每當一個外部機構成為項目節點的時候,它本身也會帶來很多的流量、資金、知名度、還有這個外部機構本身的網絡效應。
就比如說現在很多交易所會參與到項目當中去,有些可能只是單純的抵押做節點,有些則可能會更加深度的參與。當交易所深度參與的時候,比如說交易所和項目本身聯合舉辦一些活動,或者在底層業務上有一些合作,或者在某方面的數據上打通等等。交易所本身就是一個高頻、剛需、大市場的生意,本身的流量就非常豐厚,當這樣的生態方接入到原來的項目方當中的時候,這個時候對項目的增長促進作用非常明顯,很可能項目的發展就不再是原來內在的連接即n的平方,而是以更加高的指數形式增長。這還只說了一個節點,如果多個節點同時貢獻力量,有些節點是做錢包的,有些節點是傳統的互聯網媒體,有些是其它類型的外部機構,它們同時導入流量,同時有深度的業務合作,當這些利益共同體形成生態的時候,對項目方本身和生態當中的做其它參與方都是極大的促進。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考慮,現實生活中雙方的融合程度,生態的緊密程度,生態的內耗之類的東西都會對生態效應形成直接的影響,而且這種生態效應是否有上限,是否有突破某個閾值才發揮作用都是需要考察的事。而且用n的m次方,在數字上是肯定有夸大,這只不過是一種形象的表達方法,大家get到意思即可,正如網絡效應也并不是完全的n的平方一樣。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