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掃一掃,登錄網站

    首頁 區塊鏈生態 查看內容
    • 909
    • 0
    • 分享到

    風口上的區塊鏈,真的能讓你發財嗎?

    2019-12-28 13:22

    來源: 麥田財經

    如果做一個調查,過去兩年資本市場上最為火熱的概念是什么?我想區塊鏈一定會分走相當多的票數。上至專業機構,下至普通小白,“投資區塊鏈”幾乎成為了一種時尚。甚至是手里攥著幾千塊錢的大學生,搖身一變也都可以成為“區塊鏈投資人”。

    當然,區塊鏈也確實承擔得起這樣的“厚愛”。這不,兩個月前,區塊鏈已經上升到了我們的國家戰略層面,讓我們又切實感受了一把,什么叫作“國民熱度”。

    其實,不只在中國,區塊鏈的熱潮早已蔓延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甚至是在遙遠的非洲,在那片幾乎很難跟“科技革命”聯系到一起的大陸上,都在高呼“大力發展區塊鏈技術,迎接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口號。或許,正如那段很Low又很有感染力的話說的那樣:

    40年前你錯過了擺地攤;30年前你錯過了炒股;20年前你錯過了互聯網;10年前你錯過了房地產;今天,你還要錯過區塊鏈嗎?

    可是,作為一種顛覆性技術,區塊鏈的技術門檻并不低,它本身就融合了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多種計算機技術,還加入了博弈論的思想。事實上,時至今日,我們依然無法給區塊鏈一個明確而唯一的定義。

    而另一方面,因為區塊鏈項目往往伴隨著“代幣發行”,又使得它的參與門檻極其的低。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基本上還都是創業者、專業投資人和各種金融機構之間的游戲。因為互聯網創業再怎么說也還是有門檻的,并不是普通人想做就能做的;而各輪投資到IPO上市包括之后的各種股權操作,更是投資機構、大投資人以及律師的盛宴,和普通人更無關聯。實際上,從普通人的角度看,互聯網泡沫破裂和自己最相關的也就只是股票跌了這個渠道而已。

    簡而言之就是,“想浪也要有資格浪”。在互聯網泡沫時期,那些各種靠譜和不靠譜的“.com項目”,以及參與那些資本運作的機會,仍然是局限在一個小圈子里面,普通人想參加,一是沒有足夠的資本,二也缺乏相應的信息渠道。

    但是在區塊鏈的世界里,你會發現資本和渠道的限制似乎都沒有了。直接上網站就能看項目,點擊注冊就可以當投資人。這也就是為什么,一個手里攥著1000塊錢的大學生,都可以成為某個項目的“天使投資人”,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可是極低的參與門檻帶來的后果就是,亂象叢生。那些信心滿滿想要參與“區塊鏈革命”的人們,那些想要通過區塊鏈來改變命運的人,他們期待的區塊鏈革命并沒有到來,而自己卻最終淪為了被人收割的韭菜。

    巴菲特曾經解釋過自己為什么不投科技股。他說,投資決策的關鍵不是看一個行業可以給社會帶來多大的影響、可以增長多少,而是研究特定公司、資產的優勢和持續性。

    巴菲特當時舉了兩個行業的例子,一個是飛機,一個是汽車。這是兩個好行業,卻不代表它能讓你賺錢。

    以汽車為例,美國歷史上總共誕生過 2000 家汽車制造商,它們的產品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然而到了今天,2000 家只剩下 3 家。飛機行業的命運也是一樣的。

    所以“與其投資汽車,不如看空馬匹。因為前者賺不了錢,后者反而可以”。

    但是,1995年,隨著網景公司(Netscape)上市成功,巴菲特的投資邏輯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當時的Netscape是一家成立僅僅16個月,且依然在虧損的公司,但是它的股價在上市當天就從28美元沖到75 美元。

    以任何意義來衡量,那都是一次了不起的登場。

    《紐約時報》當時撰文稱:“無論以何種發行規模來看,這都是華爾街歷史上首日上市交易的股票中表現最好的一只。”《華爾街日報》則發表了一篇觀察報告表示,“要達到27億美元的市值,通用動力公司花了43年,而網景只花了大約1分鐘”。

    而網景公司的上市也徹底的拉開了互聯網泡沫的序幕。從那以后,華爾街開始轉向成長型投資,即捕捉那些將利潤再投資以達到高速發展的公司。并且,在“Winner-take-all”的影響下,他們還偏好規模更大的公司,所有人都在捕鯨,很少有人關注小魚。

    當然,一方面這確實跟科技行業自身的特點有關,因為它確實引起了過往投資邏輯的轉變。但另一方面,這種邏輯的轉變,也容易滋生泡沫(或是對它的預期)。

    簡而言之就是,因為科技本身所蘊含的顛覆性創新,會讓人們對其在未來的爆發式發展產生一個預期。預期來了,就是“風口”;預期沒有來,就成了“泡沫”。


    到了1999年,美國有457家公司上市,308家來自科技行業,117家在上市當天市值就翻了一番。像美林、高盛這樣的投行,也都開始推出互聯網專項基金,投資這些新上市的科技公司。思科的PE達到148 倍,Oracle 153,高通167……

    那個時候,人們總是覺得互聯網企業就該是指數增長的,早期的虧損都是為了等待爆發那個拐點。而那些害怕錯過上車機會的人,也就蜂擁而至,變成了泡沫的助推手。

    那一年,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價下跌了23%,而同期 標普500指數則上漲了18%。但是隨后,互聯網泡沫開始破裂。

    2000年3月,美國商業周刊《Barron提出了“燒錢率”(BurnRate)概念,他們列了一張表,上面是頂級.com公司還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燒光錢。

    最后,他們驚訝地發現: 207家公司,74% 現金流為負,51家的現金會在接下來12個月內燒完,就連亞馬遜當時也只能再撐十個月。

    一語驚醒華爾街。股價暴跌,創業公司難以在二級市場融到錢,倒閉潮就此開始。即使是曾經風光無限的Netscape,到今天墳頭草也已經很高很高了。

    而那些最終存活下來的,鳳毛麟角。

    所以到今天,我們確實看到互聯網行業誕生了很多偉大的企業,這些偉大企業也給它的投資者帶來了驚人的回報。但是,能夠參與到這些偉大企業的成長之中,并享受它們的發展所帶來的紅利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

    而一味追求小概率事件,也注定很容易就被收割。從 2000 年的互聯網泡沫,到進行中的移動互聯網,再到今天的區塊鏈,都是如此。

    所以,區塊鏈是偉大的發明,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你貿然投入就能夠發財。投資偉大的發明,一樣可能會得到欲哭無淚的下場,這在邏輯上并不矛盾。

    同理,在這個圈子里面玩到傾家蕩產,遇到傳銷及各種詐騙組織,也不能否定這個發明的偉大前景。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
    相關新聞
    發表評論

    請先 注冊/登錄 后參與評論

      回頂部
    •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妖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