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
(2019年12月17日)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0日至12日在
北京舉行,這次會議對于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會議科學回答了“怎么看”和“怎么干”的問題,既立足當前,突出問題導向,為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指向;又著眼長遠,突出目標導向,致力于為中國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征程奠定更堅實的基礎。對于會議精神,我們必須準確把握、深入領會,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一、2019年中國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發展質量穩步提高
會議總結了2019年經濟工作并給出積極判斷,總體上看,“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進度符合預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新的重大進展,成績來之不易。
一是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增長符合預期,前三季度GDP增長6.2%,在總量1萬億美元以上的全球經濟體中位居第一,依然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物價總體穩定,雖然11月CPI上漲4.5%,但這主要是因為豬肉價格上漲過快,核心CPI為1.4%,仍然保持穩定。11月PMI為50.2%,重回擴張區間。年度就業預期目標已經實現,10月末全國城鎮失業率是5.1%,比前幾個月穩中略降。外匯儲備今年以來都是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國際收支保持平衡。
二是三大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精準脫貧成效顯著,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基本完成,深度貧困地區正得到集中力量攻堅,預計到今年底全國95%左右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將實現脫貧,90%以上的貧困縣將實現摘帽。
金融風險有效防控,風險由前幾年的快速積累逐漸轉向高位緩釋,總體呈現收斂態勢,已暴露風險正得到有序處置,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重點地區、行業污染治理和節能降耗加快推進。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完成率超過99%,11月全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5.4%,同比上升3.0個百分點。
三是改革開放邁出重要步伐。一年來中央深改委先后召開6次會議,瞄準體制機制弊端與發展沉疴,推動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邁向深水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深化,“三去一降一補”成果更加鞏固,經濟循環更加暢通。中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消費市場分量更重,1~10月份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9.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19.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兩個百分點。投資更注重補短板、增后勁。貨物進出口總額11月份由降轉升,增長1.8%。一系列擴大開放政策的實施,有效促進對外貿易和外商投資穩中提質。中國連續兩年進入全球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經濟體行列,排名從2017年的第78位躍升2019年的第31位。截至11月底,中國已與五大洲137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文件199份,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成效顯著。
四是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1~10月,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4.2%,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7%。前三季度,3D打印設備、服務機器人、智能手表等新產品產量分別增長157.6%、145.7%和84.5%。從嫦娥四號成功登月到北斗導航衛星在軌數量突破50顆,從正式發放5G商用牌照到C919大型客機試飛,科技創新步伐不斷提速,經濟發展新動能愈發強勁,持續為高質量發展助力。
五是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1%,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6.4%,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略高于人均GDP的增長率。離退休人員和社會優撫對象待遇得到提高,更多平價優質藥品在老百姓中普及,民生保障和改善持續加強。
會議全面梳理總結了經濟工作中形成的重要認識,即“四個必須”,這既是長期以來宏觀調控的經驗總結,又是下一個階段政策取向。一是必須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貫穿于宏觀調控全過程,實現治標和治本、當前和長遠的有機結合。給出的信號是宏觀調控依然要避免“大水漫灌”,市場不應對政策過度放松抱有期待。二是必須從系統論出發優化經濟治理方式,加強全局觀念,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系統優化。給出的信號是經濟政策在面對多重目標時將格外審慎,進行艱難的平衡。三是必須善于通過改革破除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激活蟄伏的發展潛能,讓各類市場主體在科技創新和國內國際市場競爭的第一線奮勇拼搏。這進一步強調了潛在增長率下行過程中,將加速結構性改革。四是必須強化風險意識,用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二、2020年形勢更為嚴峻,但基本趨勢未變,信心更為堅定
會議運用辯證思維看待明年形勢發展變化,為全社會堅定了必勝的信心和攻堅克難的勇氣。對于形勢判斷,應重點把握以下兩方面內容。
了解更多經濟資訊,請加微信:chainzhangbo
新聞檢索
黃奇帆:未來再想著炒房來賺幾倍錢的概率幾乎歸零
新浪財經訊 12月26日消息,在由中宏國研(北京)信息技術研究院主辦的2020中國經濟形勢解析高層報告會上,
重慶市原市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中國國際交流中心副秘書長黃奇帆表示以2000年的房子價格算賬,全國平均的房價是1000塊錢左右,現在差不多一萬多塊,全國的均價漲了10倍左右。
那么這就要分析漲10倍是什么原因?有三個原理來支撐:1.任何商品價格上漲和供求有關,供不應求就漲價。2.價格因素往往是貨幣現象。如果貨幣印發的多,價格就會漲。總體上在過去的20年,我們貨幣超發、增發,貨幣的增長率是最高的。但是之所以沒有影響其他的社會商品,房地產立了大功,它等于像個大肚子把貨幣吸收到它這兒,社會其他方面反而平衡了。3.匯率。
講這三個因素,過去的20年都是推過中國房價上升的。但是今后十來年這三大因素存在不存在?現在開始已經連續三年中國的M2每年的增長就是在8%-9%,很穩健,這樣就不會有過多的貨幣進入到房地產的蓄水池,把房地產價格泡高。第二,人民幣基本上是在升值或者穩定當中,外資進來炒作房地產,買了房,等著房子升值的概率很小。從這個意義上講,再想著炒房,十年翻一番、翻兩番,來賺幾倍錢的概率幾乎歸零。總體上我們的房價也不會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