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對
區塊鏈產業技術的發展“熱”要適當地潑冷水、降虛火,使其回歸理性;要保持冷靜的頭腦,定點清除風險隱患,以保障其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近日,區塊鏈再度引發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區塊鏈應用發展有著廣闊的前景,但不可否認,目前行業的發展也存在一些風險因素。而隨著
區塊鏈技術的普及與應用,技術、法律、制度等層面的監管變得越來越迫切。
本人長期關注和研究區塊鏈相關問題,對于區塊鏈產業發展過程和所處階段有一些認識和思考。
對于區塊鏈產業來說,一方面要積極地引導和扶持;另一方面,對行業生態要有冷靜、客觀的判斷。目前區塊鏈行業中還存在很多不健康的因素,因此要先“打掃房子”,才能讓真正做產業的人進來;否則,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區塊鏈發展過程中,監管一直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導和規范作用。早期區塊鏈發展是以
比特幣模式為主,對于區塊鏈技術本身的關注不多。
人民銀行2013年及時出手,提示比特幣風險,規范
金融機構和比特幣交易平臺的服務行為,對比特幣炒作起到了明顯的抑制作用。
之后,區塊鏈創業者推出
ico和發行各種新的虛擬貨幣,出現了以虛擬貨幣形式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
人民銀行和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再次出手,在金融領域對以“區塊鏈”“虛擬貨幣”名義進行的非法集資以及非法金融活動進行了整治。
技術層面的監管也在加強。
以太坊發展起來以后,比特幣模式背后的區塊鏈已經走向前臺,對區塊鏈技術的監管也提上日程。
國家網信辦、工信部等,也開始密切關注和積極跟進對區塊鏈的技術開發。工信部通過支持成立行業協會、制定行業標準,對行業自律加以引導;網信辦2019年1月專門出臺了《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使區塊鏈的監管重點轉移到常態化的技術和應用監管上。
除此之外,國家發改委對于區塊鏈應用中的挖礦行為也進行了監管。在國家監管政策的指引下,區塊鏈的三大圈中,“
幣圈”的炒作風氣逐漸平息,“鏈圈”重點轉向技術開發,“礦圈”轉型到芯片等產業。
我國當前對于區塊鏈產業發展的導向是大力發展自主可控的區塊鏈,把區塊鏈引導到以
聯盟鏈為重點。
區塊鏈的技術特點對于解決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痛點、難點問題有其積極的一面,比如區塊鏈的自信任機制可以幫助我國解決信任難題;區塊鏈的多方協作機制有助于推進治理現代化的探索,集成創新協作發展;區塊鏈的數據確權、認證、交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等。
在此背景下,國家必須加大對區塊鏈的政策指引、產業支持、技術規范,才不致使區塊鏈發展失控,甚或帶來更大的危害和挑戰。
面對新一輪的區塊鏈產業發展熱潮,我們要防止重演P2P網貸的亂象。區塊鏈產業本身的發展已經經過幾輪反復,問題的癥結在于現有的法律對區塊鏈存在空白或漏洞,即法律制度的銜接和配套不足。區塊鏈作為一個全球化的新生事物,在法律空白的情況下,傳統的立法或執法手段跟不上變化,而一國的單獨執法行動,會為從業者提供利用國內外法律政策的不一致來進行國際規避的機會。
比如中國整治ICO和禁止炒幣,一些從業者就轉移到境外注冊,繼續從事相關活動,即所謂的“幣圈出海”。
近期我國監管部門繼續打擊借助區塊鏈開展的虛擬貨幣炒作活動,尤其是
北京、
上海等地,進行對虛擬貨幣炒作活動新一輪的清理整治是非常有必要的。
區塊鏈不是法外之地。如何解決好現有法律滯后的問題,包括如何盡快地創制、修訂法律或適用法律,如何落實依法治網,對國際上不同國家和區域規定不一致的問題如何進行國際合作和協同等,都是區塊鏈產業發展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