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塊鏈的發展,應該少談顛覆、多談實踐,在改良基礎上進行繼承式發展。”央行
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在12月11日舉辦的2019年“中國
金融科技全球峰會”上強調。
他認為,現在很多人都模糊了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概念,并不清楚去中心化真正的內涵。“在我們看來,這是從技術角度出發的去中心化或分布式架構,并不是管理上的去中心化。物理分布和邏輯的統一并不矛盾,所有的分布式都是應該是一個可管理的分布式,不然將是一個災難。”
區塊鏈技術發展確實帶來很多便利。比如有利于解決不同主體互聯,過去不同機構、不同部門互聯,往往在業務主權上糾纏不清,要解決數據庫放在哪里、以誰為中心的問題,最終產生了中心模式、三角模式、多邊模式。現在區塊鏈每個節點都布有相同數據庫,實現了各主體互相對等,業務糾纏問題得到解決。此外,過去不同系統之間互聯難度非常大,要通過購買中間件、開發來解決結構標準不一的問題,現在區塊鏈再寫一次,基本能夠解決接口和數據同步問題。
但狄剛也明確指出區塊鏈發展還存在四方面挑戰:一是鏈上鏈下的數據如何證實相符。很多人認為數據上鏈就萬事大吉,實際上數據產生過程需要分析清楚,如果是將鏈下數據搬到鏈上,中間誰去搬、搬的過程是否可信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要在區塊鏈中引入中心化的可信任機構,由其負責保證鏈上鏈下數據相符、實時同步。
二是業務連續性帶來的運營挑戰。
區塊鏈應用場景已在實際運營中出現問題,如果是涉及到多個主體的聯合運營,出現問題以后誰來診斷、誰來發現,甚至把日志系統完整調出來、進行定位都要花費很長時間,這都與區塊鏈管理相關聯。云計算已經有云管平臺,區塊鏈平臺理應也有電管平臺,但這塊實際上仍是空白。
三是區塊鏈的安全問題。現在有很多偏頗的思想認為區塊鏈本身絕對安全,但區塊鏈也有安全隱患,表現在過度依賴密碼學。計算機應用體現了對全方位系統性安全問題的考慮,從管理、業務、技術多個維度,對邊界防護、鏈路安全、內部審計、訪問控制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量,最終實現一個多維一體的動態安全。相比之下,像區塊鏈單一地依賴于密碼技術來保證性能安全,可能會導致運營脆弱性的問題。
四是結構性問題,為了提高區塊鏈性能,大家都單一的去拼TPS(每秒交易數),但市場上對TPS的突破很多失去了限定業務邏輯范圍。“首先你要考慮一下有多少個節點、帶寬是多少、業務邏輯復雜度是什么樣的,把這些前提和場景考慮清楚以后,我們再去討論TPS。否則討論了半天,最后發現是一個實驗室數據,其實沒有任何意義。”他直言。
“看待區塊鏈應該既不高估現有的作用,也不低估未來的潛力,”他強調。“所有的技術都應該辯證看待,你在某一方面取得了好處,在另一方面一定有所損失,比如區塊鏈的價值和信任的傳遞是通過犧牲部分性能、隱私以及存儲來換取的。”
對于區塊鏈未來發展趨勢,他認為,跨鏈發展是一個重點方向,大家普遍認識到鏈和鏈互相無法打通,舊的孤島消失了,但又產生新的孤島。此外,建立區塊鏈標準非常必要。他透露,數字貨幣研究所正在牽頭,即將完成全行業首個區塊鏈的安全標準規范,目的是通過標準先行、規范驅動方式促進區塊鏈可持續發展。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