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區塊鏈行業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以各種方式霸占行業媒體頭條小半年的Libra,在最近半個月聲音突然小了下去。與之相對的,作為 Libra 協會盟主的 Facebook 則發布了一個名為 Facebook Pay 的新項目,同時宣稱這一支付項目與 Calibra( Libra 錢包)之間沒有太大聯系。
這一舉措讓人聯想到“ Facebook 暫時擱置 Libra 項目”的可能性,但不管背后緣由如何,在過去幾個月里,無論在技術還是生態上,Libra 都沒有出現太大的進展,反倒是在各國
金融合規監管的泥潭中艱難掙扎。歐洲各國的表態也都反映出:在現有的監管框架之下,各國監管層是不太容許非國家的機構發行類似于貨幣的通證物,并在該國的經濟生態內堂而皇之地作為支付媒介存在。
能與國家數字貨幣抗衡的項目,不會是大型企業的數字貨幣
DCEP未來有可能面對的最強對手可能不是Libra盡管 Libra 未來的發展可能未必如很多人早先預期的那樣成功,但它卻起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讓各國的中央銀行開始高度謹慎地審視區塊鏈與
加密貨幣這一新生事物,并開始深入研究擁有強大生態的區塊鏈資產可能對本國貨幣系統所造成的影響。
事實上,在這一次與 Libra 的交鋒當中,各國金融監管部門之所以能夠將 Libra 拒之門外、取得監管上的“階段性勝利”,主要還是得益于 Libra 并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自下而上發展起來的數字貨幣——無論是 Facebook,還是由其所帶領的 Libra 協會成員,都是有一定規模的大中型企業,在社會的金字塔中并非處于基層,而是處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
這樣的主導者固然有可能會為 Libra 帶來龐大的生態伙伴資源,但它們相對中心化的特點,使得其容易被各國政府部門納入監管,從而拒之門外。如果金融部門面臨的管理對象是比較小的企業,或者干脆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組織,他們還有沒有能力像對待 Libra 一樣,在其還沒有推出之時,就施加非常大的壓力呢?
從過往的經歷來看,答案可能是否定的。舉兩個例子:
先來看人們非常熟悉的 Q 幣,很多朋友應該都還記得,大約在幾年之前,騰訊的 Q 幣不僅能夠用來進行游戲充值、話費充值,甚至還能在某些
電商平臺上購物,基本上可以看作是騰訊版的 Libra 。
在 Q 幣于 2002 年誕生的時候,騰訊還是一家比較小的公司,而其所處的互聯網行業在社會中也比較邊緣,缺乏相關的監管條例,直到其發展到一定體量、生態龐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引發金融監管部門的注意,進而叫停了相關業務。
第二個例子,則是人們非常熟悉的
比特幣。和 Q 幣一樣,比特幣在剛剛起步的時候,沒有引起主流社會察覺的主要原因是其體量比較小。然而在經歷 2013 年牛市,市值達到一定規模之后,各國的金融行業都開始注意到了這個新生事物,也想把它納入監管范圍。
DCEP未來有可能面對的最強對手可能不是Libra從這個角度來看,對于傳統的金融機構,以及他們基于
區塊鏈技術發行的數字貨幣,像 Libra 這樣的項目,其實并不是其唯一的潛在競爭對手,甚至可能都不是它最大的潛在競爭對手。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一樣,就目前的貨幣和支付歷史而言,由大公司或是大型公司財團所發行的貨幣還沒有成功的先例,畢竟這種貨幣雖然擁有龐大的潛在經濟生態,但監管起來難度很小。
只要能夠實現對中心化大企業的控制就可以。就好像受到萬眾矚目的 Libra 一樣,雖然理論用戶能達到幾十億,結果卻被美國兩院和歐洲各國在過去的半年里折騰得不進反退。反倒是由小公司和去中心化社區所組織的項目很有可能會給 DCEP 帶來壓力,因為他們很容易因為各種主客觀的因素而躲開相關的監管,進而在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成為 DCEP 們的強勁對手。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