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輪的
區塊鏈熱潮中,筆者受邀參加了不少會議,既有BAT企業的應用分享會,也有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校產業研究院主辦的專題會議,還接觸了不少打“區塊鏈”概念的企業。筆者感受到了社會各方對
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的熱情,也因區塊鏈廣闊的應用場景備受鼓舞。但總的來說,現階段真正專注區塊鏈技術研發及應用的企業并不多,有些專家也只是人云亦云,蹭“區塊鏈”的熱度,能把區塊鏈技術和應用說清楚的企業和專家鳳毛麟角。根據筆者觀察,加強對“
幣圈借區塊鏈技術炒作、欺詐”的風險監管,鼓勵企業立足于真實的應用場景解決社會難點痛點,搞好底層的技術研發,讓區塊鏈創新服務于實體經濟,推動區塊鏈相關應用標準的落地并走向國際化,這些是推動區塊鏈行業健康、長遠發展所必須引起重視的。
在技術層面上,區塊鏈是集成了很多技術門類的集成性技術,包括加密算法、共識機制、分布式記賬等,其技術特性契合
金融行業的交易需求。早在2016年,工業與信息化部發布《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中,列舉了區塊鏈6個應用相對成熟或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的場景,包括金融服務、
供應鏈管理、文化娛樂、智能制造、社會
公益和教育就業等。
區塊鏈技術應用引發公眾的廣泛關注,最早是
比特幣的暴漲。隨著比特幣暴漲神話的破滅,這些所謂的“數字”貨幣逐漸變成了野蠻生長的“空氣幣”。對于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應用,政府部門一直都鼓勵支持,但也堅決禁止和打擊利用區塊鏈技術發行虛擬貨幣、炒作“空氣幣”。此次,政府同樣是在肯定區塊鏈技術創新、鼓勵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并非是對“炒幣”的官方認可,監管也絕不會因此放松。公眾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切勿抱著僥幸或者賭博的心態參與“空氣幣”項目,成為被收割的“韭菜”。
政府鼓勵和引導的,是真正專注區塊鏈技術研發及應用的創新,是鼓勵區塊鏈技術應用和最終服務于實體經濟。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有很多
區塊鏈項目的所謂“創新”,脫離了實體經濟的需求。市場上區塊鏈相關概念的170多只股票經過短暫炒作之后,大多一地雞毛,這也正說明了許多企業并不是真的具備區塊鏈技術研發和應用的能力。就算有應用,最終還要考慮能否創造出商業價值,以及區塊鏈數據是否安全,用戶隱私保護是否到位,基礎設施是否完善等問題。
哪些是真正靠譜的
區塊鏈應用和產業,需要交給市場去驗證。因為區塊鏈的技術,現在大多處于“嬰兒”階段,處于探索之中,其應用不是很成熟,離公眾還有一段距離。區塊鏈今后的發展,至少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標準化。標準是行業長期發展的基石,需要用標準來引導行業對區塊鏈的理解和認識。2017年,在工信部指導下,我國發布了兩個區塊鏈標準《區塊鏈參考架構》《區塊鏈數據格式規范》,為區塊鏈系統的數據結構設計提供參考,為區塊鏈行業應用提供統一的數據標準,相關企業可參考。
另外,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合規性風險和技術上的風險也不容忽視。比如工信部信息中心在《2018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中指出,區塊鏈需要引入大量公共資源參與到體系中來,如參與計算的節點數太少,則會面臨被攻擊的可能性。此外,私鑰和終端安全、傳統的網絡攻擊方式造成網絡堵塞等問題,也會導致區塊鏈技術落地應用時會面臨較大風險。還有,數據合作基礎設施不完善、數據隱私保護不足等問題仍然是行業內的痛點。
總之,推動區塊鏈行業的長遠健康發展,需要踏踏實實地技術創新和應用,需要政府、企業、專家、公眾等各方的理性參與。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