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克斯在1932年經濟增長周期理論中提到,技術進步使得資本和勞動這兩種要素的效率獲得同步提高,即勞動的邊際產量(dY/dL)和資本的邊際產量(dY/dK)之比保持不變,而使產出得到增長。
我們說,包括
比特幣、
以太坊、Libra及其他側鏈技術設計出的類公有鏈和
聯盟鏈,其底層技術
區塊鏈,用希克斯中性技術進步視角來看的話,實際上,在Facebook等商業機構的推動下,Libra 極具商業價值,從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增長。特別地,28億全球用戶的普惠
金融商業需求,每秒鐘1000筆交易速度,許可聯盟鏈架構,計劃100個全球跨國商業機構節點,獨具拜占庭容錯功能的3f + 1節點LibraBFT共識算法和高度契合支付交易場景的RUST開發語言,對于比特幣等公有鏈來講,Libra的技術體系更適合引爆價值互聯網革命。
回歸到Libra等數字
加密貨幣,其底層技術區塊鏈,掀起了價值互聯網的一場革命。保羅·弗里德曼在《自由選擇》中,曾經重點說明定價機制是市場的核心。無獨有偶,區塊鏈正是在第一代互聯網——信息互聯網技術基礎上,升級了價值傳遞流程。將定價機制以點對點記賬和去中心化的保密安全交易方式,更好地傳遞信息給用戶。1937年,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中正式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認為企業的出現,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程度,讓產品和服務信息順暢低成本地傳遞給用戶,這一學說也創建了新制度經濟學流派。時代更替,特別是現代商業銀行的出現,中介屬性在交易中顯露頭腳,著實降低了交易成本,互聯網平臺經濟的出現,讓交易成本進一步下降。不言而喻,人們對于將成本提效率補短板的需求,總是欲求不滿。區塊鏈在2009年橫空出世,為價值互聯網創新提供了天然的解決方案,區塊鏈2.0智能合約在法律、金融、物流、醫療、食品等多場景進行跨界融合應用,實驗產品成功轉化之際,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辨別多個“龐氏白皮書”
區塊鏈項目。
經過多輪嚴監管和市場出清后,正本清原,星星燎原。區塊鏈1.0
數字貨幣和2.0智能合約也進一步融合進化,以Libra為代表的穩定幣項目發布,無疑給區塊鏈創新者吃下一顆定心丸。進一步來說,Libra技術創新速度并未被嚴監管限制,在Libra開發人員社區一直反響熱烈,在短短7個星期內,完成34個項目的錄入,包括10個錢包、11個區塊鏈瀏覽器、2個IDE、1個API和11個客戶端。累計記錄超過51000筆交易,已部署的節點共7個,2020年預計完成主網100個節點的部署和核心功能集的實現。
創新與監管,永遠是“蹺蹺板”效應。區塊鏈創新道阻且長,隨著Libra項目進入非常態,更是艱辛無比。然而,區塊鏈作為一種科學技術,本身是用于升級社會生產關系,構建信用價值流轉。自中國、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加大
區塊鏈技術的創新力度后,合規化、正常化、全球化的區塊鏈時代終會來臨。
(作者楊望為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