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熱議非凡,門派林立。姑且分為極大主義者和極簡主義者兩派,極大主義者認為Libra式技術創新,重構商業體系。極簡主義者認為Libra引發革命,對抗現有中心化體系,將如卵擊石般潰敗之。
至此,Libra是貨幣嗎?Libra后無來者嗎?Libra價值幾何?此三問,是為Libra引發的三點經濟學討論。
Libra愿景遠大,難成貨幣
Libra項目的主要發起方Facebook,也許不曾想到項目白皮書發布后6個月不到,Libra項目的全球推廣過程會變得如此艱辛。
PayPal、Visa、MasterCard和Stripe等6家支付巨頭退群后,Libra仍有22家全球跨國企業作為Libra許可
聯盟鏈的節點。此項目愿景遠大,白皮書描述為“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
金融基礎設施。”成為繼
比特幣、
萊特幣和瑞波幣等第一代
數字貨幣進駐跨境支付和普惠金融場景后的又一極具影響力項目。
對于數字貨幣,各界組織熱議最多的便是,Libra等數字
加密貨幣究竟是否貨幣?我們需要先厘清貨幣的理論邊界。通常而言,貨幣具備支付手段、記賬單位和價值儲備三項職能。對商品貨幣流派而言,支付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記賬單位和價值儲備系支付手段職能衍生而來。商品貨幣流派主要代表是亞當·斯密,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因此,2008年,比特幣問世,崇尚的理論基礎和運行機制源于古典經濟學的商品貨幣流派,一切人們普遍接受的一般支付等價物均可謂貨幣。
然而,威廉·配第開創的商品貨幣流派起始于17世紀,具有特殊的資本主義工業化初期的時代背景。19世紀三十年代,以約翰·凱恩斯為主要代表的國家貨幣流派成為現代貨幣學說主流,國家貨幣流派認為,貨幣最重要的職能是記賬單位,基于國家(政府)的信用,支付手段和價值儲藏均由其衍生而來。因此,各個國家出于主權經濟權利考量,依據國家貨幣流派理論,建立二元貨幣體系。基于國家主權信用,各國央行或財政部發行主權貨幣,由銀行等中介機構通過發放貸款來進行信用擴張,從而進一步創造貨幣。
近現代,國家貨幣流派主導著現今貨幣體系。比特幣等加密數字貨幣在全球多個經濟體處于嚴監管狀態,流通性漸弱。Libra作為數字貨幣中的第二代——穩定幣,愿景遠大,但難成貨幣。具體而言,現如今,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明確表態對其強監管或嚴調查,只有新加坡持開放態度,加之PayPal宣布退出,恐引發的連鎖反應,對Libra這一尚在襁褓中的創新數字貨幣來說,前途未卜。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