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區塊+鏈式結構,需要有一個類中心化的操作,即需要一個記賬人,將當前所有交易進行驗證處理,然后打包到一個區塊,再發布到網絡。而Nerthus系統采用的是單元+DAG結構,沒有區塊這一概念。所有單元由用戶自己創建與發布。其驗證與確認由引用其作為先輩單元的后輩單元來承擔。無需傳統區塊+鏈式結構那樣,需要一個記賬人,將當前所有交易打包到區塊這一中心化的操作,因而是一種更徹底的去中心化系統。
因為傳統區塊+鏈式結構存在著,需要記賬人將交易打包到區塊,這一中心化的操作過程。那么
區塊鏈系統處理交易能力的大小,必定受制于以下三點:1,記賬人節點機器的性能;2,記賬人節點的網絡帶寬;3,區塊的大小。因為存在這一中心化色彩的操作,無論怎樣優化,始終都會存在著一個處理能力的瓶頸點。如上所述,Nerthus系統,采用的是單元+DAG結構,沒有記賬人打包區塊這一中心化的操作,也不存在區塊這一概念,單元由用戶創建發布,并由其它單元驗證確認。因而不存在吞吐量瓶頸。
傳統區塊+鏈式結構,所有交易要打包到區塊才有效。如果區塊的容量設置小,則交易量大時,很多交易無法及時打包進區塊。如果區塊容量設置大,則會使區塊鏈數據迅速膨脹,普通個人電腦無法運行全節點,只有,少數人才可能運行全節點,會造成中心化的結果。這也是
比特幣擴容之爭的根本矛盾點。如上所述,Nerthus沒有區塊這一概念,所以沒有傳統區塊+鏈式結構先天性的悖論兩難問題。
傳統區塊+鏈式結構,不排除可能同時產生兩個甚至多個區塊,由此導至分叉。對于出現分叉的情況,傳統區塊鏈將以最長鏈做為有效鏈。這種機制在理論上會無法確定最終性,因為無法保證,是否存在一條隱藏長鏈。而nerthus通過見證人機制,只要通過見證人發布的見證單元驗證確認,即具最終性,無法推翻。
nerthus中的交易單元,只要通過見證人發布的見證單元驗證確認,即具最終性。見證人發布見證區塊分為加急、急、快、普通、慢五個等級。用戶可根據他的需求,選擇交易確認速度。
nerthus的鏈外數據對接、驗證、共識機制。大大地拓展了智能合約的應用領域與應用場景。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