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是各參與方基于共識機制建立數字信任的分布式共享賬本,是多種技術的集成創新:基于時間戳的鏈式區塊結構,上鏈數據難以篡改;基于共識算法的實時運行系統,指定數據可以共享;基于智能合約的自規則,技術性信任可以認證;基于加密算法的端對端網絡,交易對手可以互選。按照不同的技術架構,區塊鏈可以分為公有區塊鏈、私有區塊鏈和
聯盟區塊鏈。
公有區塊鏈
公有區塊鏈架構的基本特征是,采用開放讀寫及交易權限的去中心分布式賬本,采用共識算法及加密算法的去中介數字信任機制,實行工作貢獻證明及權益證明的虛擬貨幣激勵機制。
比特幣的技術平臺就屬于第一代公有區塊鏈。公有區塊鏈架構的技術性缺陷是硬件需求高,交易速度低。一是海量數據存儲需要巨大的空間,二是數據同步需要高速的網絡,三是各個節點的運行能力需要達標和均衡,四是頻繁計算需要消耗巨大的電能,因而無法適應規模化、高速度的應用場景。在這種“去中心化”的架構下,形形色色的
幣圈社區,無論是比特幣,還是
以太坊,至今無法解決交易效率問題。
私有區塊鏈
私有區塊鏈架構的特點是,分布式賬本是有中心的,讀寫及交易權限必須得到“中心”的許可并接受“中心”的約束和限制,私有鏈的數字信任機制并不強調“去中介”。私有區塊鏈具有傳統信息技術架構的“中心化”特征,但采用了分布式賬本、智能合約、加密算法等
區塊鏈技術,區塊鏈平臺與現有信息技術平臺容易集成,可以建立局域性的多維度交互架構,提高數據處理速度和品質。一些專家認為,私有區塊鏈不是真正的區塊鏈。
聯盟區塊鏈
聯盟區塊鏈一般意義上可以看作私有區塊鏈的集合,采用分布式、多中心、有中介的架構,其基本特征是,開源式、多中心的分布式賬本,有限許可、有限授權的讀寫及交易權限,不強調去中介的數字信任機制。區別于傳統的大中心數據架構,聯盟鏈的“中心”地位可以不是行政指定的,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技術先進性、服務友好性的競爭結果;“信任”可以來自中介、依托傳統信用模式,也可以是去中介的技術性信任。聯盟區塊鏈的技術架構,提供了規模化應用的可能性,比較適合
金融交易場景特定的需求。
我國關于區塊鏈金融的研發,包括數字票據、金融交易、
供應鏈金融、資產托管、支付結算、物權存證、審計監督、數據共享等場景,大多采用了多中心聯盟的分布式共享賬本架構。區塊鏈技術研發和應用的實踐證明,在規模化的商業應用中,聯盟區塊鏈最有可能成為主流架構。
數字信任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廣泛、高速的數字鏈接需要可靠、高效的數字信任。
新一代的
物聯網將全面鏈接生產工具和交通物流工具,全面鏈接生活設施和醫療養老設施,全面鏈接人和物。物聯網鏈接的速率將幾何級提升。5G通信網絡具有高速率、廣聯接、低時延特點,峰值下行速率可達20Gbps,每平方公里聯接設備可達100萬個,時延可低于1毫秒。未來的6G勢必更高速更廣域。萬物互聯世界中的諸多鏈接具有控制功能或交易功能。這就需要對管理、指揮、調節的權力進行認證,需要對物權關系、信任關系進行認證。廣域、高速的物聯網所需的這類認證,是傳統的認證體系和商業信用體系無法達成的。
傳統的權力認證和物權認證體系是中心化的,環節多,效率低,覆蓋面小。而在傳統的商業信用模式中,信任需要積累,建立信用需要較長的周期;信任需要中央節點,日常經濟行為難以成為社會信用記錄;商業信用可及范圍小,信用成本高。因而,傳統的認證工具和信用模式難以滲透數字化的物聯網。
大數據、
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應用可以建立全新的數字信任機制。
第一,區塊鏈技術通過數學方法解決信任問題。區塊鏈可以建立一種“技術背書”的信任機制,通過數學方法解決信任問題,以算法程序表達規則,只要信任共同的算法程序就可以建立互信。進一步分析,區塊鏈通過“共識協議”和編程化的“智能合約”,可以嵌入相應的編程腳本。第二,大數據技術通過數據挖掘發現信用。阿里巴巴最早應用大數據技術挖掘小微企業的信用,發展小微金融業務。2016年,螞蟻金服和網商銀行就為500多萬戶小微企業累計發放貸款8000多億元,這些貸款流向實體經濟的底層。此后,越來越多的科技平臺、金融機構推出了基于大數據技術的信用服務。這里的關鍵是,運用大數據技術發現信用,創造信用,發掘普羅大眾的信用價值,推進信用普及,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第三,應用數字技術進行身份認證和物權認證。集成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可以對人或物進行特征識別和時空定位。可以認證身份,確認點對點、端對端的控制、指揮、調節的權力;也可以認證資產,確認物權的價值和歸屬。數字信任的價值在于可以在信任未知或信任薄弱的環境中形成可信任的紐帶,節約信用形成所需的時間和成本,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加持商業信用;可以在廣域、高速的網絡中建立零時差、零距離的認證工具,提高物聯網的實際效率和運行可靠性。進一步分析,數字信任的主要優勢是高效率、低成本的普惠性。
區塊鏈金融
目前,區塊鏈技術應用已延伸到數字金融、物聯網、智能制造、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產交易等多個領域。
區塊鏈技術在多方交易且信任基礎較弱的金融場景中具有特定優勢。
第一,鏈式區塊數據結構、共識機制、時間戳和密鑰等技術,有助于防止原始數據篡改,控制數據泄露風險,保護隱私和數據安全。第二,分布式架構、端對端網絡有助于信息并行傳遞,管控并行交叉,提升業務處理效率。第三,智能合約有助于實現交易規則的差異化和可信度,實現業務流程自動化執行,保證交易時效,避免虛假交易、重復交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
在供應鏈金融場景中,可以解決多方協作業務結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將核心企業信用傳導至更多層級;可以將商業約定納入智能合約,實現交易自動化,防止出現資金挪用、惡意違約等問題。
在庫存融資場景中,結合物聯網技術,可以進行質押物的實地實時監控,實現出入庫記錄和質押記錄的安全存儲和可信共享,避免庫管人員的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防止融資方、倉儲方可能出現的欺詐、舞弊風險。
在跨境支付結算場景中,可以建立付款方、轉賬服務商、銀行、收款方等參與主體的多方互信,可在執行反洗錢與合規檢查的過程中實現信息共享和監控同步,從而優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資金占用成本。
在數字資產存證場景中,可以對數字化資產進行數據信息固化、存證和溯源管理,認證物權歸屬,有助于保護物權和知識產權,便于進行數字資產交易。
在保險核保理賠場景中,可以對保險資產信息進行連續性、真實性管理,在保護隱私前提下實現投保方、保險方、監管方的信息共享,提高業務效率,維護各方權益。
在資產證券化場景中,可以提供底層資產的完整信息,真實記錄資產轉讓過程,并保持信息同步,便于各參與方監測和確認底層資產價值和狀態,追蹤資產所有權,避免“一筆多賣”。
在監管科技場景中,可以為監管機構提供直接的監管信息通道,提供實時可信的交易數據記錄,提供風險預警信號,改進金融數據報送流程,提升監管效率,降低監管成本和被監管成本。
區塊鏈技術金融應用已初見成效。目前,IBM、Ripple推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跨境支付服務;
香港金管局、匯豐銀行、中國銀行、東亞銀行、恒生銀行、渣打銀行和德勤聯合建立區塊鏈貿易融資平臺;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基于區塊鏈的證券交易系統Linq已提供私募股權發行交易服務;世界銀行發行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債券bond-i,在區塊鏈上執行債券的創建、轉讓、管理流程,記錄二級市場交易行為;摩根大通推出基于區塊鏈的JPM Coin,用作Interbank Information Net(IIN)的支付清算工具,IIN計劃鏈接400家銀行,意圖替代SWIFT系統。
微眾銀行建設的“金鏈盟”開源社區可以應用于金融服務、供應鏈管理、社會管理、共享經濟、物權保護、慈善
公益等領域。螞蟻金服建設“雙鏈通”的區塊鏈平臺,建立數據標準、認證標準和合規標準,建立智能合約共同審核機制,形成能夠容納眾多參與方,能夠保護數據安全的聯盟網絡。萬向應用區塊鏈技術建設汽車物流和石化物流管理和融資平臺,實現對貨運卡車、倉儲設施、貨物的規格、數量識別和實時定位,可以提供T+0的供應鏈金融服務。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