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私人數字貨幣如Facebook的Libra、微信支付、支付寶等,還是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都會對現有金融格局產生重大的影響。央行數字貨幣還會涉及到‘競爭者or監管者’的角色問題,要考慮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11月13日,光大集團研究院副院長、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在以“不確定時代的變與不變”為主題的“《財經》年會2020:預測與戰略”上如此表示。
光大集團研究院副院長、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彭文生
彭文生認為,最值得關心的數字貨幣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平臺數字貨幣。一類是央行數字貨幣。在其看來,平臺本身將巨大的非線性優勢賦予給了Libra、微信支付、支付寶等,令其擁有了海量用戶。“就像一門語言一樣,用的人越多,效率就越高。”
對于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彭文生認為最根本和關鍵的問題是:是否支付利息。“如果支付利息,就不再是現金,而類似于銀行存款,應該擔心的是傳統銀行機構;如果不支付利息,受到擠壓的就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
以下為發言實錄:
彭文生:時間關系,我講三個觀點:
第一,我們今天講貨幣,實際上是貨幣競爭的問題,是比特幣、是Libra、是支付寶,還是央行數字貨幣?今天的數字貨幣競爭是什么樣的競爭?大家可能聽說過傳統的貨幣競爭,劣幣驅逐良幣和良幣驅逐劣幣。對于“劣幣驅逐良幣”,大家是比較清楚的,但良幣驅逐劣幣是哈耶克1976年講的。在數字經濟時代,幣值競爭或貨幣競爭主要體現在效率和安全層面。剛才王行長提了很多值得我們關心的問題,我認為最值得關心的主要是兩類:一類是平臺數字貨幣。一類是央行數字貨幣。平臺數字貨幣為什么重要?在競爭的環境之下,數字經濟時代的平臺效率更高,所以我們尤其要關注Libra,關注微信支付,關注支付寶。為什么其他試圖發展數字支付的機構沒有受到關注?而Libra還是個計劃的時候就受到全球的關注?為什么中國那么多試圖做第三方支付體系的,只有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做起來了?這就是平臺的優勢。平臺的優勢體現在什么地方?平臺和貨幣有一個共性,就是網絡效應,就像語言一樣,用的人越多,效率越高。貨幣是這樣,平臺也是這樣。平臺帶來的優勢,在貨幣領域體現為非線性的特征,有利于數字平臺貨幣。如果單單只有一個貨幣,用起來就不容易,因為用的人少,用的人越少,就越不容易吸引更多人用。但是一旦有了平臺,像騰訊、阿里、Facebook、亞馬遜,本身就有大量的用戶,就可以超越非線性的短期阻力,很快成為一個具有系統重要性的貨幣。
第二,平臺數字貨幣具有什么重要的影響?最大的影響是分開了支付和金融。現在,支付和傳統的金融服務是可以分開的,實際上微信支付、支付寶開始發展的時候是和平臺的功能聯系在一起,而不是和金融聯系在一起的。Libra也是這樣,所以為什么大家擔心,不是因為Facebook與金融有關系,而是因為它有平臺。它的起步不是金融,不代表它不可以發展金融。在支付的體系基礎上,平臺可以延伸金融服務,比如現在的螞蟻金服、騰訊的金融服務等等。
第三,對于央行數字貨幣,我們到底應該關心什么?最根本的問題或最關鍵的因素是:支付不支付利息。按照中國央行最近的一些說法,強調電子支付,就要替代現金,而現金是沒有利息的,這自然就問到一個問題,我們中國還需要替代現金嗎?我們不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已經替代現金了嗎?所以替代現金的空間有限,但是替代支付寶和替代微信支付的可能性有多大?這可能是大家要關心的問題。
國際上的其他央行也在研究央行數字貨幣支付利息的問題,如果支付利息,就不是現金了,類似于銀行存款;如果支付利息,該擔心的就是傳統的銀行機構,這就是我們關心央行數字貨幣未來發展的最關鍵因素,就是“支付不支付利息”。不支付利息,受到擠壓的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支付利息,受到擠壓的是傳統的銀行體系。
那么對宏觀來講,它有什么含義?對貨幣政策來講,如果不支付利息,就是現在央行計劃的DCEP,現金量是很小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我們做資本市場、做經濟研究,關心每個月信貸是多少,沒有人關心M0是多少,因為它很小,它是交易需求決定的,不是原因。如果支付利息,那就影響消費和投資。財政政策也一樣,如果按照現在的說法,沒有利息,央行獲得所謂的鑄幣稅有限,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如果支付利息,可能對財政政策的空間有明顯增加,可以減稅,但不增加預算赤字。
還有一個問題,支付利息對金融穩定會不會有影響?如果支付利息,可能對銀行體系有一些擠出影響,但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大家可以把銀行存款提出來,反而增加了老百姓對銀行體系的信心。至于它到底對金融穩定是負面還是正面的影響,其實有兩種不同的觀點。數字貨幣還有一些結構政策的含義,包括我們怎么看大數據、大數據應該是公共品還是私人產權、如何平衡數據的效力和隱私保護等。剛才講產融結合,數字貨幣帶來了新型的產融結合,Facebook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社交平臺,它還要做支付,還要做金融,它到底想干什么?這種新的產融結合,對壟斷、對競爭、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有什么樣的含義?
最后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是國家貨幣還是私人貨幣?是競爭還是監管的關系?央行如果發行數字貨幣的話,它就會同時又監管金融體系,又監管第三方金融體系,現在自己也搞一個支付工具,既是競爭又是監管,怎么來平衡?其實最根本的是價值尺度和計賬單位,怎么在現有的框架之下落實記賬單位?有三個方式:
一是財政支出為人民幣。中國繳稅是人民幣,美國繳稅是美元。二是監管銀行體系。現在我們主要是廣義貨幣、銀行存款,保證銀行存款價值的穩定是保證法定貨幣具有競爭性、持續性的關鍵,所以要監管銀行,要提供流動性擔保。三是現金。老百姓心里有一個預期,萬一不行了,萬一某個銀行出問題了,或者某個金融機構出問題了,我可以持有現金,而現金是最后的屏障,保障法定的記賬單位能夠落實。這樣數字經濟就會帶來挑戰,數字經濟時代沒有現金,在無現金時代,保障法定記賬單位只剩下財政和監管銀行,財政和金融監管的壓力可能會很大。所以在數字經濟時代,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替代現金等于維持了第三個支柱,從這個意義上講,央行數字貨幣的根本原因或必要性,一定和維護法定貨幣的記賬單位有關系。
最后我總結一點,無論私人的數字貨幣如Facebook的Libra、微信支付、支付寶等,還是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都會對現有金融格局產生重大的影響,這里面涉及到超越金融的公共政策。而央行數字貨幣還涉及到競爭者還是監管者的角色問題,要考慮怎么平衡競爭和監管者之間的關系。
我就說這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