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十載錘煉,
區塊鏈正在不斷滲透到各行各業中,已經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然而,要想真正發揮區塊鏈的價值,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些挑戰有科學與技術方面的,也有政策與法律方面的。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區塊鏈的重重挑戰中,最為關鍵的仍然與區塊鏈的“自治”與“可信”特性相關。
要想真正實現區塊鏈的“可信”,就必須做到整個網絡的共識,而要在全網范圍內達成共識勢必影響到交易吞吐量。因此,這導致了區塊鏈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可擴展性問題”。在區塊鏈領域,一直都存在著一個所謂的“不可能三角”,即在一個區塊鏈系統中,可擴展性、無中心和安全性三者最多只能取其二。要想在一個區塊鏈系統中完全獲得這三種屬性幾乎是不可能的,而這三種屬性又恰恰是一個理想的區塊鏈系統所應具備的。因此,任何一個區塊鏈系統的架構策略都會包含這三者的折衷與權衡。目前區塊鏈的交易吞吐量都較低,
比特幣每10分鐘打包一個區塊,而
以太坊每一秒也只能處理大概15筆交易。這個數據和淘寶每秒百萬以上的交易吞吐相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在確保可信的前提下,克服可擴展性問題的挑戰對于
區塊鏈技術研究而言,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
要想真正實現區塊鏈的“可信”,區塊鏈網絡的規模必須足夠大。一個規模不大的網絡采用區塊鏈本質上是沒有意義的。然而,從現狀而言,許多組織和機構都在小規模范圍內嘗試使用區塊鏈,導致區塊鏈技術和平臺多樣化。在全球最大開源代碼托管平臺GitHub上,有超過6500個活躍
區塊鏈項目,這些項目使用不用的平臺、不同的開發語言、不同的協議、共識機制和隱私保護方案。那么,要實現區塊鏈的可信特性,就必然要將這些異構的區塊鏈架接起來。這就導致了區塊鏈面臨的另一個重大挑戰:“互操作性問題”。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已經飽受“信息孤島、異構數據融合與異構協議互操作”之苦,不同區塊鏈的跨鏈挑戰將有過之而無不及。
區塊鏈的第三個大的挑戰:監管問題。區塊鏈技術誕生于一群稱為“網絡朋克”的無政府主義者之中。區塊鏈最早、最成功的應用是比特幣,而比特幣的誕生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帶有“原罪”的。不可否認,比特幣被廣泛地應用在“暗網”中,被作為洗錢和非法交易的途徑,也被作為資助恐怖分子和反叛者的工具。基于區塊鏈的
ico(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CoinOffering)被人惡意利用,成為
金融欺詐的一個手段。從這個視角而言,在保持區塊鏈的“自治”優勢的前提下,融入現實世界的監管體系中是區塊鏈取得廣泛應用的必經之路。
深入區塊鏈本質,我們會發現區塊鏈確實有著變革互聯網乃至人類社會的潛質。再深入分析,我們同樣也會發現區塊鏈要想真正發揮其潛能,亦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克服這些挑戰,有待區塊鏈技術的進一步完善與創新,也有待于目前監管體系的主動變革與創新。如果我們理性而客觀地厘清區塊鏈本質,我們必定能讓區塊鏈推動網絡創新,造福人類社會。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