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幣圈的行情不是很樂觀,
區塊鏈泡沫的言論又開始甚囂塵上,每當這個時候,就會有網友辯解說現在的區塊鏈就相當于當初的互聯網,互聯網剛興起的時候,也是被無數人不理解,但現在卻改變了世界。
聽他這么一說,感覺好像是這么回事,但隨之而來的另一個疑問出現在了我的腦海中,既然互聯網跟區塊鏈有相似性,那讓互聯網行業名聲大噪的燒錢模式是否能讓區塊鏈也鑄造輝煌呢?
所謂的互聯網公司“燒錢模式”簡單來說就是以最直白的“錢”來快速獲取用戶,目的就是燒成獨角獸然后再談盈利。我們現在能叫得上名字的這些互聯網公司,都是經過這一模式的考驗,才確立了自己的行業地位。
互聯網爆發第一戰:千團大戰
千團大戰的時候,我正好在上大學,偶爾聽到同學說通過app可以團購,比去店里買能省好多錢,忽然之間出現了好多團購的app,我們每人都注冊了好幾個,哪個app的優惠大,我們就用哪一個。要知道,我上學的地方還是四五線城市,一二線城市的盛況可想而知。
據說千團大戰正式開始,最瘋狂的時候拉手員工超過了15000名員工,那時候的點評和美團也不逞多讓,各種燒錢活動讓人目不暇接。最終美團、點評、糯米成了6000家團購網站中殺出來的三家企業,最終糯米被
百度收購,而點評被美團兼并,燒錢第一戰告一段落,美團點評確立了霸主地位。
燒錢大戰的巔峰:每天燒3000萬,程維害怕
燒錢大戰的巔峰時刻,還是我上大學期間,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刮起的潮流,平時只坐公交車的同學們,紛紛打起了車,仔細一問,原來是滴滴快滴推出的優惠,打車只花一塊錢,其他的都會由滴滴或者快滴補貼給出租車司機。活動期間,恨不得上課都要打車去。
當時滴滴的背后是騰訊,快的的背后是阿里巴巴,網約車大戰從一開始就話題感很足。在這之前阿里和騰訊已經經歷過社交、
電商幾次規模不大但是暗地里較勁的戰役了,不過網約車是兩家企業的第一次真正的戰場。
網約車大戰最瘋狂的時候每天要燒三千萬,程維每天自己在辦公室都感到害怕,可是當時誰也不能喊停,不管是馬化騰、還是馬云誰要是先認輸,那么這場仗就徹底輸了,最終馬云和馬化騰決定握手言和,滴滴收購快的結束了這次網約車大戰。
當然,互聯網行業燒錢大戰并不是僅僅這兩次,篇幅有限,有興趣的好友可以自行查看一下,非常有意思。
回到我們今天的主題,既然互聯網行業可以通過燒錢模式確立自己的行業地位,那區塊鏈行業為何至今仍沒見哪個團隊采用這種方式呢?
首先,我們要承認這種模式已經取得的成功,但這種成功并不是一個行業發展的必要經歷階段。
如果單看通過燒錢模式成功的企業,不免會陷入幸存者偏差,讓我們誤以為燒錢必不可少,但其實,這只是成功的一部分。燒錢確實能讓企業短時間內迅速打開市場,但想占領市場,維護市場,還需要在產品質量,用戶體驗上下功夫,否則,很可能成為教育市場的角色,讓后人乘涼。
比如共享單車的競爭中,ofo、摩拜一次次刷新大家的認知,每天的訂單量超過了滴滴,美團甚至淘寶等眾多平臺,改變了大家的出行方式,但由于用戶體驗不夠好等原因,現在已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二者燒了那么錢,反而為哈羅單車做了嫁衣,替哈羅教育了市場。
其次,縱觀互聯網行業的燒錢,都是自上而下進行的,有一個中心在推動進程,這一中心就是企業,企業募集到資金,然后把福利發放給用戶。但我們都知道,區塊鏈最大的特點就是去中心化,拿
比特幣來說,我們只知道其創始人是中本聰,比特幣誕生十年了,誰見過他出來推廣過比特幣,這根本就違反他的初衷。
再次,燒錢模式是一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模式,以這種方式獲取的用戶是忠誠度極低的用戶,他們只是跟隨補貼來的,一旦補貼降低或者別的切提供了更高的補貼,他們也將隨之而去。而區塊鏈行業要想發展,需要的并不是他們,而是需要對這個行業有信仰的戰士。
我并不否認燒錢模式已經創造的輝煌,也并不是說這一模式對區塊鏈行業完全一無是處,只是認為燒錢模式并不是能讓區塊鏈獲得大眾認可的唯一途徑而已。
另外,二者完全是可以結合在一起的,借用這一模式的成功經驗,起到推廣作用,獲得的用戶基礎越堅固,越廣泛,對區塊鏈的發展越有利,形成自下而上的洪流,巨大的反作用力將把區塊鏈行業帶到不可預知的高度,這一天肯定會到來的,讓我們拭目以待。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