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
區塊鏈誕生的第十年。在這十年間,區塊鏈從最開始僅能實現
比特幣的轉賬支付,發展至能與智能合約結合,開發第三方
區塊鏈應用,再到如今跨鏈、側鏈、子鏈等技術的蓬勃發展。下一個十年,
區塊鏈技術會如何發展?
9月17日,第五屆區塊鏈全球峰會“區塊鏈新經濟 · 新十年新起點”在
上海正式開幕。
在上午場的主旨演講中,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姚前發表了題為“數字資產和數字
金融”的論文演講。
精彩觀點如下:
1.資產數字化將催生金融的零售革命,將帶來更具深遠意義的金融變革。 2.我們需要將數字資源轉化為價值資源,最終做到為實體經濟服務,這也是數字資產化的關鍵所在。 3.任何的金融工具,如貨幣、證券等均是罩在底層資產上的“一層面紗”。 4.數字資產呼喚
數字貨幣!對此,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均在發力。 5.數字資產和數字貨幣是數字經濟最重要的兩個方面。
演講全文如下(經姚前確認):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數字資產和數字金融”,個人認為,數字資產和數字貨幣是數字經濟最重要的兩個方面。數字資產的發展不僅可以有效擴展數字貨幣的應用場景,未來還可以為數字貨幣的發行奠定重要的基石,二者的協同發展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動力和重要標志。
說到數字經濟,不能不提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他指出,中國高度重視創新驅動發展,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數字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動能。習總書記的講話高屋建瓴,內涵豐富。如果說數字經濟是軀體,數字金融就是血脈,而數字資產則是核心。以資產數字化為特征的數字金融創新,是一個全新的體系,或將重構傳統金融運行方式、服務模式乃至整個生態。
好像現在“互聯網金融”的名頭不那么好了。金融科技的新形象是“互聯網+”、“AI+”、“移動+”...新的概念則有直銷銀行、網絡銀行、開放銀行、智能投顧...等。實質上,若站在更高的維度來審視這些創新金融業務,可以發現它們依然沒有擺脫傳統金融業務的巢臼。“互聯網+”的設計思路和產品形態著眼于渠道的拓寬,以帶來長尾客戶,數據分析能力的增強可開展精準營銷,或與特定的產業政策結合進行定向服務,亦可為監管提供支持……但這些都是“術”的層面,遠沒有到“道”的高度。
到底什么是數字金融,或者說新金融到底新在哪里?我認為,數字資產才是數字金融的核心命題。只有數字資產活了,數字金融才能滿盤皆活,因此資產數字化是數字金融的基礎。通過數字化,資產屬性變得多樣化了:可以是證券也可以是貨幣,可以是現貨也可以是期貨……這些名目,在傳統金融業務中是資產可以流通的“護身符”,唯有在這些屬性的界定下,資產才能流動起來;而在數字資產的新金融模式下,邊界模糊了。
因為資產數字化打通了金融市場的“任督二脈”,任何資產形式上都變成了數字,都有了可分割性和流動性,都可標準化了,無須依賴傳統的外在力量來激活和賦能(人們美其名曰“點石成金”)。在破除了對貨幣、證券、期貨等標簽的依賴之后,數字資產的流動將變得更加靈動和自主。近期美國證監會(SEC)批準了BlockStack等多個項目,讓大家看到了這一點: 沒有傳統意義上的金融中介的參與,融資活動照樣可以開展,而且資產的數字化使融資成本可以更低,范圍可以更廣,效率可以更高……這開啟了金融體系的全新局面,以數字資產為核心的金融創新或將是數字金融的重要發展方向。
一、資產多屬性,融合創新
經濟學上有句名言:貨幣是罩在實物經濟上的一層面紗。套用這句話,我們可以說,任何的金融工具,如貨幣、證券等均是罩在底層資產上的一層面紗。以證券為例,它本身就是為了讓底層資產流動起來而人為創造的符號表征。
股票是股東權益的證券化,債券是債權的證券化,電子黃金是黃金的證券化,抵押貸款證券(MBS)是銀行信貸的證券化......證券的意義在于為資產創造了流動性,但有了資產數字化,傳統證券的涵義可能就會有新的變化。因為資產數字化后,天然就有了流動性,就無須證券這一層薄紗,也就沒有什么所謂的證券屬性認定了,相應的監管體制也隨之消解。
ico之所以爭議很大,除了被利用成為詐騙工具之外,就在于數字股權的公開發行、流通和交易,與傳統的股票概念、模式有所不同,使傳統的證券概念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整個金融體系和監管規則,出現了歧義。
面對新型的非常規數字資產,現在各國監管部門的反應,要么否定它的出現,要么像SEC一樣,試圖想把證券這一面紗,重新再蓋回新型數字資產上。SEC在2018年11月的公開聲明中,提了一個有趣的稱呼,叫Digital Asset Security(數字資產證券)。某種意義上,Security(證券)似乎是多余的,而SEC在Digital Asset(數字資產)后面加上Security(證券)的用意,更多的是為了表達它的政策立場。
數字資產與證券的差別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現在通用的電子票據,很多人把它定義成數字資產,其實不然。從根本上來說,傳統電子票據只是紙質票據的一種數字化表達形式,還不能稱作數字資產,它應該稱為證券。
因為,其記錄的只是作為流通工具的部分信息,并沒有記錄顯示合同、物流、發票、稅務、保理等底層與真實貿易背景相關的信息。真正意義上的數字資產應該是原生的、包含全量信息的、以數字形式展現和流轉的資產。數字化后的訂貨合同、物流單據、發票、保理合同等資產,才是真正的數字資產。
二、資產數字化,科技驅動
資產數字化離不開金融科技的運用,圖靈獎獲得者,Pascal之父——Nicklaus Wirth曾提出一個著名公式:“程序=算法+數據結構”。這個公式深刻地揭示了程序的本質特征,如果將其擴展至更為廣泛的業務流程,該公式完全可以修正為“金融科技=算法+數據”。常說的監管科技、大數據征信、智能投顧、數字貨幣等,實質上均是算力突破奇點后“算法+數據”的體現,只是側重點各有不同而已。因此有人對算法推崇備至,認為構建算法模仿,超越并最終取代人類,是21世紀最重要的能力,未來屬于算法和其創造者。
資產數字化正是算法與數據綜合應用的典范,通過技術手段保障原生數據的可信是資產數字化的根本要求,數字資產的流通環節也需要各種技術的支撐以保證其安全、高效、協同、可控等。
傳統金融業務都是圍繞著商業銀行的帳戶開展,在數字金融時代,由公私鑰體系升級了商業銀行的賬戶體系,這在金融史上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變化,它相當于在傳統金融體系之外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領域,支撐它安全運行的是一整套復雜的可信技術和密碼學方案。數字資產產生、流通、確權都依靠全新的價值交換技術,資產的數字形態既可是一串二進制的加密信息,也可是以中心化或分布式賬本的形式來表達,未來還可以是以量子比特的形式存儲的量子信息。在價值轉移方面,既可采用
token模式,也可采用Account模式,各種模式可相互轉化。
這里著重談談區塊鏈技術。互聯網發展至今,已初步完成其階段性使命:連接人和信息。當下即便是個人直播這樣的高消耗、低效用場景也能獲得充分支撐,足以說明互聯網能量之巨大。但因電子數據易刪、易改、易復制等特性,現有網絡安全技術難以保障互聯網上高價值數據的高效安全、廣泛有序流轉,因此互聯網上的價值交換依然依賴于金融專網完成最終的價值轉移。此外,因為數據產權的原因,數據仍以國家或者機構為界,形成孤島,數據之間難以形成協同效應。
作為信任機器,區塊鏈技術創造了一種新的范式,連接金融服務所涉及的各參與方,能夠打破數據孤島,提高數據安全性,降低交易成本,增強風險控制能力,這也是區塊鏈技術備受關注的原因所在。可以說區塊鏈承載了太多的理想,獲得了資本和產業的熱捧。
中國是互聯網大國,當然也是數據大國,但這更多的是就數量而不是質量來說的。怎樣在數量優勢上提升品質,把數據資源轉化為價值資產,從中產生信用并為實體經濟服務,最終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無疑是我國金融科技領域的難題和挑戰。
而這恰恰是資產數字化的關鍵所在。
區塊鏈作為一項可信技術,由多方認可,多方背書,是新一代金融基礎設施的技術雛形,可以為現有金融機構未能觸及的底層實體“加持”信用,增進相互協作,降低交易成本,這對于信用和貸款資源一直不能很好滲透到的中小企業及邊緣群體而言,有可能創造一個全新局面,而這對于國家的經濟發展和金融監管,意義非同一般。
三、資產自金融,普惠共享
數字資產的生產與流通,和現有的金融體系存在極大的區別。資產數字化的更深層次的涵義是,數據信息是原生的,可以被穿透和追溯,可以被自證與他證,從而引申出了自金融的概念。自金融的典型特征有三個:一是用戶自主掌控數字身份;二是用戶自主掌控數字資產,承擔交易責任;三是用戶之間點對點交易,可以獨立于第三方中介機構。
?
數字金融既可自律,也可他律,是構建在底層信息充分披露基礎上的高度個人隱私保護的金融科技體系。用戶在生產數據的同時,也在創造數字資產,為創新性的數字金融服務增添各種要素。
數字資產賦予傳統資產高度自主流動性,極大地提高了
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效率和真實性,為投資人建立了一個動態、完整、真實、可信的信息披露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底層資產多層級流轉的信息穿透問題,讓中小企業獲得對等話語權,無需再依賴核心企業信用,獨立開展融資活動,同時金融機構可以不依賴核心企業,直接通過可信的DLT賬本,獲取融資所需的中小企業底層資產信息。
這就是資產數字化以及自金融新模式的實踐價值和意義,它讓傳統金融中的弱勢群體不再弱勢,不再融資難、融資貴,金融將變得更加貼近實體,更加普惠共享,同時在現代科技的支持下,其安全性與監管的便利性,同傳統金融資產相比,亦不可同日而語,可以靈活地彌補現有金融服務的空白地帶。
四、金融一體化,自由開放
數字金融或將重構金融運行方式、服務模式乃至整個生態系統。它簡潔明快,超越時空和物理界限,打破國域疆界,自由而開放,尊重市場參與者的自主和自愿。在科技驅動下,它不用依賴傳統的金融中介作用,即可讓資產在保留原生全量信息的條件下流通起來。
原先在場外大規模“沉寂”的非標準化資產,如倉單、知識產權、合同等各類資產,將煥發出全新的金融“生命力”,低成本、高效率流轉起來,經濟前景和意義不可估量。更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是,資產數字化將催生金融的零售革命,就像互聯網的出現催生了阿里等零售巨頭一樣,零售金融市場的覺醒將會帶來更具深遠影響的金融變革。
五、貨幣新形態,自主掌控
數字資產呼喚數字貨幣!對此,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均在發力。
虛擬貨幣正在矯正缺乏價值支撐這一根本性缺陷。從比特幣的缺乏基礎資產支撐,到各類穩定代幣的探索,或基于法幣抵押,或基于算法,再到監管部門的介入,基于法幣抵押的穩定代幣因對法幣的價值錨定得到增信,再到近期JPM Coin、Facebook Libra的出現,虛擬貨幣價值不穩定和不合規的問題有望得到解決。表面上,虛擬貨幣的價值在錨定央行貨幣,其實是在“去虛擬化”。
因此,
加密貨幣與虛擬貨幣的概念需要重新審視,加密貨幣不再一定就是虛擬貨幣,要把臟水潑掉,把孩子抱起。某種意義上,區分加密貨幣與虛擬貨幣,意義重大。
加密貨幣已經有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只是在貨幣層次上,它不一定是數字M0,也有可能是比銀行存款貨幣更高層次的貨幣:Mn。與數字M0相比,M1、M2...Mn等高層次貨幣的數字化或更具有想象空間。
中央銀行一向被認為不適合承擔數字貨幣供給這一角色。除了狹義銀行化的顧慮,主要擔憂是當數字貨幣向C端(零售客戶端,即社會公眾)發行流通時,中央銀行可能會面臨極大的服務壓力和成本。這是各國在研發法定數字貨幣過程中所面臨的難題之一。目前各國開展的央行數字貨幣試驗,比如加拿大央行Jasper項目、新加坡金管局Ubin項目、歐洲中央銀行和日本中央銀行Stella項目等,正在試驗加密貨幣技術,但還停留在B端(機構端)應用場景。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