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誕生之后,
區塊鏈的戰場一直在海外。直到2014年小蟻發行NEO,中國公鏈項目正式啟航。到了2017,中國的公鏈項目迎來爆發,比原鏈、量子鏈、
幣安鏈等數十條公鏈誕生。
從最初的電子現金比特幣到主打資產上鏈的比原鏈,公鏈創業者開始在垂直領域發掘區塊鏈的價值。這一過程中,中國公鏈團隊登上國際舞臺,從技術到項目影響力,中國成為區塊鏈世界不可忽視的一員。
風起于青萍之末。
2018年11月,比原鏈在開發者大會上頒布了側鏈項目,如今,該側鏈主網已上線,超過60個知名項目方參與節點競選,累計超過1億枚BTM參與投票。
“我們不認為某一種方案能夠完全解決所有問題。單一主鏈及單鏈分層無法解決單一共識引入的限制。主側鏈可適合不同業務場景,不同準入及開放制度,應對去中心化、安全性以及性能的不同需求。”段新星說。
區塊鏈一直被詬病“無用論”,但實際上,像比原鏈,項目本身不斷優化,不斷尋求技術落地。同時,圍繞比原鏈,通過比原鏈開發者大賽,更多的開發者開始參與其中,這些開發者從各自的領域出發,借助比原鏈探索
區塊鏈技術在不同領域的”落地價值“,并且,他們試圖用區塊鏈鏈接上下游資源,產生生態合力。
很多年前,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創業者需要學習硅谷經驗,甚至拷貝硅谷技術。但今天,在開源的區塊鏈領域,Cosmos、Pokaldot、Algorand等項目依然是全球矚目的焦點,但中國的區塊鏈創業有著更堅實的產業基礎、更廣大的市場,更多的創業者。中國的區塊鏈創業正在被點燃。隨著行業洗牌和回歸理性,價值和應用或許將真正落地。
此前,在開發者大賽上段新星曾說,技術以及開發本身應該追尋意義,不能單純謀求一己之力、謀求壟斷、謀求控制,謀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我們做區塊鏈和技術開發一定要服務公眾利益,一定要解決現實的問題,一定要與現實社會結合,帶來經濟與社會的繁榮。”
2019年,公鏈依然“無用”,但為什么不離開,或許不是因為我們能看到未來,而是我們看到了當下,看到了變化的開始。比原鏈2019全球開發者大會移師美國,段新星稱,做公鏈不是做局域網,不是面向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任何對它有興趣的人都可以融入平臺,參與這個開源運動。而且,越來越多的國際團隊正基于比原鏈做開發,他希望比原鏈能為廣大開發者提供交流和展現的平臺。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