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去中心化,管理透明,分布式平臺,平臺、第三方評估機構、平臺與投資人共進退
從 18 年末以來,區塊鏈金融 DeFi 迎來了風口,其中有一部分原是 1C0 浪潮的開始,很多的區塊鏈開拓者計劃用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約來完成各種理想,其實這些理想是好的,但很多項目實際上因交易頻次、交易額、交易成本等問題并不適合應用于智能合約。但區塊鏈金融 DeFi 項目在 18 年末的寒冬中卻茁壯成長,因為金融的本質為資金與資產之間的流動,資產管理機構只是搭建了資金需求方與資金供給方的管道,其中大部分業務符合低頻次、高交易額、毛利潤高等特點,具備使用智能合約基礎。現階段很多交易類、借貸類、穩定幣類項目也發展的非常不錯,那么未來在區塊鏈世界的資產管理平臺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特點呢?當然這些特點也會很好的解決傳統資產管理機構的弊端。
1)資產管理平臺透明化:所有交易、現金流、底層資產狀況、合約文件等數據上鏈,并為交易參與者開通權限隨時追蹤可查,杜絕交易流程黑箱化,讓投資人明確知道自己的錢到底去哪里了。
2)風控環節獨立化:資產管理權利去中心化運營,資產管理人職責由智能合約替代,明確切割風控管理為獨立環節,一部分風險控制權利交由項目投資人進行投票決定,一部分風險控制權交由外部管理機構進行有償服務,最終交易完成后所得利潤部分由智能合約自動向風控機構劃撥,如發生風險事件則費用相應進行扣減。
3)第三方評估機構獨立化:不管是區塊鏈原生資產還是線下傳統資產上鏈,資產的價值評估、財務、法務、盡職調查報告等事宜交由第三方評估機構服務機構提供,所有最終報告平臺上鏈,溯源可查,資產上鏈 token 化后,由智能合約自動向其支付服務費用,將服務機構的利益與投資人綁定,如資產上鏈發行過程中被第三方風控機構或社區提出質疑,則可視為資產失效,并判定第三方評估機構失責。
4)資產管理平臺去中化:資產管理平臺核心類似為一個較為復雜去中心化管理系統,其中需要由智能合約完成賬戶管理、需求撮合、資金結算、收益分配等功能,平臺的連接層使用 API 端口鏈接部風控機構、第三方評估機構、OTC 服務商、經紀服務商、資金借貸服務商等,投資權利、管理權利、風控權利合理分配,相互制衡,最終實現服務商與投資者利益綁定、共同促進平臺生態良性發展。
5)增值利益共同綁定:在過去的傳統資產管理行業中,投資過程中投資經理、風控部門等為了短期的利益、年底的 KPI,而忽視了所投項目內在價值發掘,項目經營環境及外部環境風險的判斷,所以很多資管產品在發行過程中并不強調所投資項目的長期價值,甚至項目本身現金流、回報能力、市場基本面等都不認真研究,而是著重強調資產持有人的背景、償債能力、履約能力等,但這其實是本末倒置的,每一個項目主體公司隨著外部經營環境的變化、市場環境的變化其償債能力與履約能力都會產很多變化,因此短期的風險控制方式在長期的經營下將變得風險不可控。未來只有通過去中心化資產管理生態的建設,讓投資人、第三方服務機構、外部風控機構等注重項目的本質,并在資產上鏈及發行過程中綁定投資人與外部服務機構的利益,才可以共同關注項目長期發展。
6)資產 Token 化:在國內外長期的資產管理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所投資的標的是沒辦法在封閉期內由非標轉標準的,這使得資產的風險溢價無法在現值上充分體現,比如 BOB 在投資了一款資管產品,封閉期為 3-5 年,那么 BOB 在這 3-5 年之內如果急需這筆錢的話,他是沒有任何辦法將此資產變現、交易、退出的,這一情況在現階段對于資產管理人、投資人來說都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資產管理人的管理規模越小越容易產生流動性風險,也就是兌付風險,尤其是銀監會嚴禁資金池業務新規出臺之后,也就是說假如有一家 1000 億管理規模的資產管理平臺,未來在同一時期有 20% 的項目需要兌付,但凡只要出現 30% 以上的踩雷或者延期兌付風險,那么資產管理平臺在沒有資金池業務的情況下很可能將面臨流動性將枯竭,這將會引起市場整體連鎖反應甚至不排除會引發局部金融危機。但如果未來所有的債權資產、固定資產、股權資產完成 Token 化并且可以在平臺時刻進行交易,那么資產的凈值的變化將燙平資產風險帶來的波動。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