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各行各業對
區塊鏈的關注,隨著這項技術傳說中的吸金指數,呈火箭速度上升。
第一次有媒體把區塊鏈的價值說明白的,可能就是2015年10月《經濟學人》刊發的題為The Trust Machine的封面文章,文內提到:區塊鏈能讓原本沒有信任基礎的多方,在不用通過權威第三方介入的情況下,能夠互相合作。簡單來說,區塊鏈就是一個產生信用的“機器”。
區塊鏈提供了一種抽象基礎架構,架構中每個業務方(即鏈上的節點)之間不需要交互,它們都和區塊鏈分布式賬本“打交道”。 業務方每完成一個業務操作就會把這個業務事件附加到鏈上,而
區塊鏈技術則確保鏈上參與方的寫入一致性且不可修改性。流程被透明化了,也解決了信息交流去中心化、交易透明化,各方信任也客觀上得到。
兩年后的今天,目前無論是
幣圈還是鏈圈的共識是,區塊鏈的發展還在早期階段。筆者了解到的目前多家企業落地的應用以“記錄信息類”為典型—主要是憑借區塊鏈上信息不可篡改的特征,為其所記錄的信息增信。受到這樣強增信的信息往往更“好用”。
目前區塊鏈在
金融界的常用應用類別是信息記錄,其中,我們是把這項技術用作債權生命周期管理,即從用戶申請、簽約,到金融機構放款,到用戶發生還款,所有資產結構的變更和資產歸屬的變更都可以在區塊鏈上追溯?到。
比如,用戶簽約時,我們會把簽約這個事件讓系統里的所有節點都接收到,并且讓大家都達成共識,寫到各自的“賬本”上。將來當這個資產再推到金融機構的時候,對方就知道這個資產是什么時候產生的,借款人、借款金額等信息都在資產產生的時點就已經被確定好。同樣,在還款時,也會告訴所有參與方包括本金、利息和費用在內的所有信息。這些信息不需要專門的通信方式傳遞給各參與方,只需要記錄在區塊鏈節點上,且在記錄時被各參與方的節點檢查為符合智能合約并達成共識。各方基于區塊鏈節點上的數據就可以獲得這筆借款的還款計劃變更信息。
涉及上下游多級供應商,資金流動復雜,財產憑證容易產生疑問的
供應鏈場景,是區塊鏈發揮用武之地的一個天然場景。而在銀行系統方面,2017年微眾銀行開始用區塊鏈處理其與其他銀行間的資金清算,微眾銀行“微粒貸”產品的80%資金來自其他銀行,引入區塊鏈系統后,所有信息都記錄在區塊鏈網絡上,交易過程伴隨清算過程,可以完成實時清算,這里用到的也是信息記錄。
然而,技術本身的特征從來不是它是否能在商業世界有大放光彩的唯一條件。一項技術能否成規模被應用于商業場景,最終還是要看它多大程度上能經濟地解決商業問?題。
在眾星捧月之下,似乎金融、醫療等各領域的很多問題都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來得到解決,但是實際上具體實施起來還是困難很大,有經濟效益的落地項目更是寥寥。甚至比特大陸創始人吳忌寒也曾公開表示,主要的困難不是技術,而是經濟意義。中國的
區塊鏈應用必須找到能夠為客戶切實創造價值的應用場景才會成功。
我們目前更多的是希望區塊鏈能夠比較務實地解決在業務中遇到的問題,減少雙方在達成共識上面的一些偏差,而筆者在具體的業務中也親身體會到,區塊鏈技術確實使得我們能更好地向合作機構解釋資金的流動和債權狀態變?更。
另一方面,即便這一技術能很大程度地解決信用問題,但如果它超貴,“使用它”所帶來的經濟利益高于“不使用它”情況下的經濟成本(損失)。那從經濟角度考慮,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便很難大規模地將區塊鏈技術引入,作為其日常業務的一部分。
借來
加密貨幣之東風:2017年12月14日—2017年12月20日期間名稱、戰略調整讓微型市值股票呈拋物線般的走勢
很多人把當前的區塊鏈比作是20多年前的互聯網。或許,區塊鏈技術若干年以后也會像今天的互聯網一樣,成為人類生活習以為常的一部分。但值得警醒的是,互聯網、互聯網公司的發展也經歷過泡沫期,2000年當市場慢慢發現當時的網絡公司的市值虛高的時候,互聯網經濟泡沫破裂,不少股東最終只落得紙面富貴。
誠然,在新技術起步階段,從一些實驗性的項目做起,客觀上來說確實有利于行業占位和公司估值,但市場終將只會獎勵能持續賺錢的公司和項目。筆者時而會想,在區塊鏈從業者階段性取得巨大財富的同時,如果能想清楚技術的本質及發展模式的可持續性,那也會是整個行業的福氣吧。
(作者為PINTEC品鈦智能信貸技術負責人)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