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大多數人對挖礦的理解還在ASIC芯片或者顯卡,然而2014年6月,一個名為Burst的項目上線,為世界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共識機制:POC(prove of capacity,容量證明)。然而這種POC機制卻沒有像POW那樣收到關注,礦業還是以POW挖礦為主,直到Filecoin帶起的一波硬盤挖礦的熱度, POC共識機制才開始逐漸進入礦圈視野。
如果說POW機制是所有礦工利用算力去尋找一個隨機的哈希數來打包區塊,那么POC共識機制可以簡單理解為:通過某種既定的算法產生數量眾多的偽隨機數,并將這些隨機數存入硬盤,在競爭打包區塊的時候,只需要通過掃盤(也可以稱作讀盤)一一隨機加以匹配來打包區塊。
舉例:無論是挖Burst還是SINOC,都要涉及到一個“P盤”的過程,這個P盤的過程,就是把隨機數寫進硬盤的過程。
所謂的Plotting硬盤就是在硬盤內創建plot文件,你同時會創建一個叫做nonces的東西,Nonces是通過數據不停重復哈希產生的,這些數據包括你的賬戶ID等等,如果你為Plotting分配越多的硬盤空間,那么你就存儲越多的nonces,最終會包括8192個哈希表,這8192個哈希表是成對出現的,每對被稱為scoop,每個scoop會被分配一個從0到4095的標號數字。
挖礦的時候,你會通過某種算法計算scoop,將這個最佳scoop中的哈希通過另一種算法計算出一個時間,這個時間就是deadline,重復上述過程,直到每個scoop都被你計算過一遍,你再從所有計算出的deadline里面找出數值最小的deadline,這個deadline代表了“自從上一個區塊生成之后,系統必須經過多長時間才能生成下一個區塊,如果在這個時間里,沒有人生成下一個區塊,也就是沒有人計算出的deadline比你更小,那么你就擁有了打包區塊的權利”。
POC的優點
傳統的POW算法通過把區塊的生成與芯片需要消耗電力這一物理規律綁定,無人可以逾越這個規律,成功的解決了
區塊鏈的安全問題。但是POW也存在諸多缺點:消耗大量
能源,對挖礦設備有較高要求。
從最開始的CPU、GPU,慢慢演變到ASIC,需要專門生產和購買,以上的缺點不可避免的造成了POW挖礦門檻逐漸提高。擁有廉價電力的礦場和礦機廠商逐漸壟斷了挖礦市場,礦霸開始出現,并造成了諸多問題。礦難時,大量ASIC設備因為只能挖礦不能做其他用途而被廢棄,浪費資源,污染環境。
BURSTCION的設計者把去中心化作為第一目標,力求人人可以參與,最終,他們成功地提出了一種POC算法。這個BURSTCION還真是低調,都沒給自己實現的POC算法起個名字。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