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開始逐漸出現的數字
加密貨幣,在2017年發酵成一場席卷全球的狂潮,并為
金融市場帶來不容小覷的變革力量。除了
比特幣、
以太坊、
萊特幣等主流
數字貨幣外,市場上還充斥著各種空氣幣、傳銷幣,近年來眾多的互聯網與金融巨頭也紛紛入場,市場褒貶不一。與此同時,數字法幣也逐漸受到關注。
互聯網出現之后的貨幣形態發展迅速,基于互聯網的數字貨幣也有多種形式。最早出現并且目前應用范圍最廣的是各國法幣借助互聯網實現的流通,像我們熟知的Paypal、支付寶、微信支付、網銀等都是法幣在互聯網上的延伸。
互聯網商業應用的快速拓展,在刺激法幣數字化的同時,也產生了對互聯網商業生態內生貨幣的需求。像QQ成功之后,在生態內發行了Q幣,其他大型互聯網公司也有類似的虛擬貨幣,只是它們不由國家貨幣當局發行,也不以法幣做抵押或與法幣掛鉤,而是由個人或企業發行和記賬的,主要在自身生態內流通。
當然,也有不少的虛擬貨幣也一度超出了生態范圍,甚至對政策監管、商業周期等帶來一定的影響,甚至產生一定的混亂。為了糾正交易亂象除了強化監管之外,就是推出數字法幣,而且這方面許多國家已經有了鮮明的成果,比如尼日尼亞、突尼斯已經發行了數字法幣,兩國國民不僅能夠用此買賣商品,還能繳付水電費賬單等,歐洲央行也即將發行歐元數字貨幣ECB-Coin,英國央行委托倫敦大學負責研發的貨幣數字RSCoin已經完成測試等等。
從全球范圍看,雖然數字法幣也會像私人數字貨幣那樣采用
區塊鏈“去中心化”機制,但出于對貨幣政策服務于實體經濟方向的掌控以及防止金融市場的波動風險,數字法幣的發行依然會采取“中心化”的方式,即由各國央行統一發行與控制,這就意味著數字貨幣會像現在的紙幣一樣具有國家信用背書的性質。而對于數字貨幣的流動管理,央行會毫不含糊借鑒
區塊鏈技術,如分散式記賬和“點對點”交易,完全實現“去中心化”,以方便央行對數據的采集與對資金流向的實時追蹤,防止數字法幣走進岔路。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