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Libra的技術基礎,我提醒兩點,第一是不要小看Facebook的技術能力,第二是不必糾結技術細節。根據白皮書原話,Libra
區塊鏈的目標是成為
金融服務的堅實基礎,基于下列三項需求構建一個新的區塊鏈,一是能夠擴展到數十億帳戶,這要求區塊鏈具有極高的交易吞吐量和低延遲等特點,并擁有一個高效且高容量的存儲系統;二是高度安全可靠,可保障資金和金融數據的安全;三是足夠靈活,可支持 Libra 生態系統的管理以及未來金融服務領域的創新。Libra 區塊鏈就是為了全面滿足這些要求,在現有項目和研究的基礎上從頭開始設計和構建而成的,集合了各種創新方法和已被充分掌握的技術。
Libra充分吸收了Fintech 成果和過去十年以來的加密
數字貨幣和
區塊鏈技術成果;Facebook在過去已經做過3次準貨幣和支付技術成果,預期到5G/6G和量子計算的應用,不要質疑Facebook的技術力量。
Libra區塊鏈技術的三項決策,一是設計和使用Move 編程語言。“Move”是一種新的編程語言,用于在 Libra 區塊鏈中實現自定義交易邏輯和“智能合約”。Libra 的目標是每天為數十億人服務,因此 Move 的設計首先考慮到安全性和可靠性。Move 是從迄今為止發生的與智能合約相關的安全事件中吸取經驗而創造的一種編程語言,能從本質上令人更加輕松地編寫符合作者意圖的代碼,從而降低了出現意外漏洞或安全事件的風險。具體而言,Move 從設計上可防止數字資產被復制。它使得將數字資產限制為與真實資產具有相同屬性的“資源類型”成為現實:每個資源只有唯一的所有者,資源只能花費一次,并限制創建新資資源。
Move 語言還便于自動驗證交易是否滿足特定屬性,例如,僅更改付款人和收款人帳戶余額的付款交易。通過優先實現這些特性,Move 可幫助保持 Libra 區塊鏈的安全性。
Move 將加快 Libra 區塊鏈協議以及在此基礎上構建的任何金融創新的演變。
二是使用拜占庭容錯(BFT)共識機制。共識機制指的是鏈上所有記賬節點對于認定與驗證交易有效性所共同遵循的規則。 Libra 區塊鏈采用了基于 LibraBFT 共識協議的 BFT 機制來實現所有驗證者節點就將要執行的交易及其執行順序達成一致。這種方法可以在網絡中建立信任,因為即使某些驗證者節點(最多三分之一的網絡)被破壞或發生故障,BFT共識協議的設計也能夠確保網絡正常運行。與其他一些區塊鏈中使用的“工作量證明”機制相比,這類共識協議還可實現高交易處理量、低延遲和更高能效的共識方法。
三是采用和迭代改善已廣泛采用的區塊鏈數據結構。為了保障所存儲的交易數據的安全,Libra 區塊鏈中的數據受梅克爾樹的保護,它是一種已在其他區塊鏈中廣泛使用的數據結構,可以偵測到現有數據的任何變化。不同于以往的區塊鏈都將區塊鏈視為交易區塊的集合,Libra 區塊鏈是一種單一的數據結構,可長期記錄交易歷史和狀態。這種實現方式簡化了訪問區塊鏈的應用程序的工作量,允許它們從任何時間點讀取任何數據,并使用統一框架驗證該數據的完整性。
Libra 區塊鏈遵循匿名原則,允許用戶持有一個或多個與他們真實身份無關的地址。這是許多用戶、開發者和監管機構都熟悉的模式。
Libra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之一還包括推出數字錢包Calibra。Libra數字貨幣,同時配備名為Calibra的數字錢包,明年推出獨立的APP。屆時,用戶可以通過Calibra數字錢包進行Libra的發送、花費以及存儲服務。當前的大多數區塊鏈數字錢包最主要的功能是為了儲藏,而不是用來做支付。與微信錢包或者支付寶錢包不可比,目前數字貨幣錢包是低頻的應用。如果Calibra能夠即安全的貯藏資產,又實現便捷的去做支付的話,那么它的應用范圍可能會很大。
如果10億人應用Calibra錢包,其流量入口就是區塊鏈技術的大普及。
關于Libra與現有金融基礎設施的比較,財新雜志的一篇文章中個概括得特別好,包括賬戶基礎、支付清算體系、貨幣發行模式、貨幣信用等級、監管機構、用戶體驗、使用場景、匿名性等。
關于數字穩定代幣與央行貨幣的關系,穩定幣大家一直在研究,摩根大通、
以太坊都研究過穩定幣,原來的穩定幣都是跟著一種貨幣,比如央行在研究的數字幣也是M0的完全替代,理論上也是種穩定幣,但是大家當時沒有想到用SDR的方式,用一籃子貨幣做穩定幣,這樣更穩定、超主權,結果Libra這次用這種方式。
Libra
聯盟的28家成員基本是美國公司,跟消費有關的公司比較多,其次是互聯網、支付方面的公司,沒有真正的銀行,沒有微軟、谷歌等互聯網巨頭。順便說一下,中國公司沒有參加。我們國家對這個事情目前沒有說法。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