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來都是從不斷博弈過程中達到一種共識的物種,從蒙昧的原始社會中對神祇的崇拜,具體到無論是神像還是圖騰,相信超人類的神存在,再到后來啟蒙運動推導出知識是人類才是進化的源動力。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對科技和財富的追求更加不可遏制。全球化的框架初期形成后,人類從真正意義上擁有了統一大市場。
首當其沖必須是貨幣。
其實不光是金銀可以是貨幣,某些部落貝殼、羽毛布匹都能夠充當貨幣。還真被巴菲特說的對了指著某一塊石頭當做貨幣,在人類歷史上還真有出現過。
不過,如果是一個復雜或者大規模的交易網絡,那對貨幣的要求就不一樣了。它至少要求貨幣成色統一,價值穩定。而要維持硬幣成色統一和幣值穩定,往往需要國家動用法律手段。從而產生了不管是私人鑄幣和國家鑄幣,根本原因是統一的貨幣樣式。
在13世紀的時候,各個文明都不約而同開始重視鑄幣的這個問題。中國貨幣發展歷史比較早,北宋鑄造的銅幣當時在東南亞和日本都通行,跟今天美元差不多,一時風頭無兩。
在西亞地區,拜占庭帝國鑄造的金幣在整個地中海區域都可以花出去。到13世紀之后,意大利的一些城市,比如佛羅倫薩和熱那亞,也開始仿照拜占庭鑄造自己的金幣,他們鑄造的錢又在西歐通行。所以不要說貨幣,當時連國際貨幣都產生了。
金融其實并不是僅僅只有貨幣這么簡單,信貸制度的形成不容小覷。
眾所周知,做生意是有風險的。你的客戶付款遲了,你的這批貨物生產出問題了,甚至你的工廠遇到地震火災了,這種時候很多生意人都可能會想辦法借筆錢來度過危機。因此,穩定的信貸制度對降低商業風險意義很大。跟現在大學生畢業生活借據只能去用花唄和借唄一個道理,都是對沖生活風險的一種方式。
在13世紀,各個文明也都普遍以家庭或者家族為單位,出現了信貸制度。猶太人就不用說了,他們放貸的精明天下聞名,莎翁筆下最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夏洛特,反映了當時高利貸活動比較頻繁。
在西歐,教皇要籌措軍費發動圣戰,打擊異教徒,所以需要在各地籌款。導致圣殿騎士團這個宗教組織遍地開花,發展出了最早的銀行業。最有名當屬圣殿騎士團,宗教組織,有信仰,有騎士美德,就是握著錢袋四處做生意。
全球化催生了股權眾籌制度。在當時的歐洲,開條商船出海貿易,風險是非常大的。碰上個天災人禍,船毀人亡的事情,可謂稀松平常,不過有風險的地方就有利益,一旦船只滿載貨物歸來,利益是巨大的。
13世紀的中東和意大利,就發展出了這么一種制度:船主提前把一船貨物的股權賣出一部分,賺點錢來增加水手、修補船只、購置武器裝備。這條船如果航行歸來發了財,收益所得就可以分給買了股權的人。
連港口的漁夫、小販、勞工,都可以去買這種貨船的股權。和現在散戶打新
幣圈ico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上從現代人看來都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但是在13世紀的一百年里集中出現,并且被大家普遍接受,生命力極為頑強,到底最深處的邏輯在于什么?
因為制度的底層不是規定,而是共識。共識一旦創生出來,就會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記憶。
然而,有資本集中的地方就是風險最大的地方,為了解決現代化,本質上是資本集中的過程。而資本集中也就是風險集中,而為了解決風險,無論是鑄幣制度、信貸制度還是股權制度,背后支付高昂的成本。
成本便是國家力量,有國家強有力的保障和專業服務人群的出現,才能夠確保制度的實行。
其中包括銀行清算體系和中介服務人員,他們負責整個體系運轉,問題是他們并不產生財富,那么只有用整個社會的財富來供養他們。
創建一個制度需要成本,
比特幣同樣是一種新的協助制度,如果沒有算力的保障,比特幣將一文不值,是整個制度的形成早就比特幣的價格。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成本。
當整個比特幣社區形成一種共識,正反饋給比特幣機制,成本即是價格。如何確保一個制度進步不是靠一個人推動的,整個社區的推動,一個人不是制度,兩個人不是制度,一群人才是制度,更是一種制度革命。
金融從原始社會就已經形成,貨幣樣式在不斷變化,從貝殼到羽毛,到交子,黃金白銀,美元歐元,每一次樣式的改變都是一種制度的建立,主權貨幣源于該國強盛的國力支撐,形成一種武力震懾,必須使用法定貨幣,從無到有建立一種共識,流通的一般等價物必定是法幣貨幣。
如今互聯網全球化,各國的貨幣壁壘,導致財富流通必將滯后。比特幣從無到有,從地下到臺面上,自我的生命力不斷生長。社區規模和交易量不因各國監管政策打壓而消亡,因為共識和制度并不會因為打壓而消失。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