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門檻高,醫療市場仍是一塊十足誘人的蛋糕,布局者接踵而至。數據共享存在巨大的價值空間,只要找到切入點,便能打開這個十萬億市場。
1)政策支持
2015年8月,國務院發布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提出要“發展醫療健康服務大數據,構建綜合健康服務應用”。
2016 年 6 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將健康醫療大數據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今年5月,國家衛健委連續發文,稱“要規范醫院數據應用及管理,支撐全民健康數據互聯互通”,這是從政策層面推動醫院的數據共享。
“
區塊鏈技術助力中國人群基因變異解讀標準數據庫”項目由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牽頭,華大集團的華大區塊鏈BaaS平臺提供技術支持,
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參與共建。
華大集團大數據中心副主任楊夢告訴鋅鏈接,由中央節點(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制定進行節點認證,各檢測機構作為數據來源,
聯盟機構共同制定數據治理規則并寫入智能合約。
原始數據仍儲存于機構,數據經過解析、脫敏上傳至中央節點。通過數字簽名、哈希摘要為數據確權,結合安全多方計算、聯邦學習等技術,確保數據安全,“可用不可見”。
這是由國家機構牽頭的項目,目標在于建立中國人群基因數據的標準參比數據庫,也符合國家基因庫的“共有、共享、共為”理念。
楊夢介紹,目前,數據庫一期已經匯總臨床樣本2843例對應的相關基因數據,二期計劃樣本數量擴展至上萬。
2)科研需求
OMAHA調研發現,科研的痛點在于樣本量缺失與數據質量差,基于區塊鏈和社區激勵機制的醫療大數據平臺是主要解決方案。
“科研是典型的多中心場景,醫院的不同科室需要數據支撐科研工作,只有一家醫院的數據樣本是遠遠不夠的”,邢海寧認為,由科研需求推動數據共享,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數鈕科技是趣鏈科技與樹蘭醫療的控股公司。其商業模式是先把數據生態搭建起來,再通過向消費方提供數據,為生態內參與的各方帶來收益。醫療聯盟區塊鏈的參與方包括術語貢獻者、數據維護者、數據使用者。
術語貢獻者優化術語知識,實現數據標準化,醫療機構與C端用戶是平臺的數據來源,貢獻數據可以獲得積分。當數據被應用于相關論文與研究,成果發表后,其貢獻值也會體現出來。
“科室出于科研的需求,對于數據共享的態度是積極的,有了落地案例之后,再去推廣,醫院的接受度會更高”,邢海寧認為。
3)隱私保護法規
醫療數據具有更大的價值,也更加敏感。
1996年,美國通過《健康保險攜帶與責任法》,2003年,其中的隱私條例和安全條例生效。隨著相關補充法案的發布,美國形成了一套針對個人健康信息的隱私安全法律保護體系。
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也將個人的醫療保健和遺傳數據納入保護范圍。
目前,國內尚未出臺醫療隱私相關法規,不過,行業對此呼聲極高。
錢誠誠認為,未來,隨著國內法規對隱私安全的規定日漸嚴格,醫院等醫療機構要獲得個人數據,必須經由本人授權。“數據應該歸患者所有,任何機構都不允許未經授權使用、售賣個人數據”。
這一趨勢也會倒逼醫院等醫療機構主動布局數據共享。事實上,不少醫院正在進行的數據確權,就是數據共享的第一步。
數據保護的邊界仍然模糊,數據歸誰所有,為誰所用。界定數據的歸屬權并非易事,以個人病歷為例,其中既涉及個人健康數據,也涉及醫院的檢查、診斷與治療數據,這些或許是數據確權首先要考慮的難題。
2017年,IBM發布一份醫療保健與區塊鏈報告,稱國外醫療保健組織已經采用
區塊鏈技術,甚至比
金融行業更為領先。報告顯示,區塊鏈會在臨床試驗記錄、監管合規性和醫療/健康監控記錄領域發揮巨大價值。
然而,國內從業者的視線仍多聚焦于金融領域,這與醫療行業的高門檻有著很大的關聯,除了專業門檻,國內醫療行業的制度也是一座大山,這是一個政府高度監管和涉足的行業,公立醫院控制著85%醫療服務的市場份額。
如上文述,企業只要找到切入點,便能打開這個十萬億市場。在醫療這個足夠誘人的市場,更多布局者接踵而至。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