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和用戶之間關系并不緊密
沒有準入機制的存在,只要注冊一個賬戶就可以使用產品,一個人可以注冊多個賬戶。和 Gmail 類似,有真實用戶,除了用數據分析的方法難以得到用戶背后的價值,就不如擁有賬戶體系的 Facebook。開放銀行雖然開放了 API,但是客戶和數據仍然自己掌握中,這也是
金融機構最大的無形資產。而開放金融實際上與客戶是弱關聯的,插拔式的服務使得 DeFi 難以捕獲客戶價值。如前所說,除交易外的金融并不高頻,用戶難以通過流量對產品創造價值,于是客戶本身的數據就非常有價值。
目前只能管理鏈上資產
DeFi 上實際都在鏈上進行,對于鏈下的活動基本不會涉及,因此 DeFi 處理的都是鏈上資產。而一旦涉及鏈下,就需要處理類似資產映射、產權歸屬、資產保護等問題,這并不是 DeFi 本身可以解決的。DeFi 需要更多的其他的機制去輔助,特別是如果要進行鏈下溝通并處理真實的資產。行業一直有對傳統鏈下資產進行
tokenized 的愿望,從一個局部的鏈下資產入手,逐漸尋找真實金融需求,或許是擴展 DeFi 的一個手段。
潛在犯罪問題會導致行業風險
也是因為不用準入,那賬號后面的真實用戶,是難以被定位到的。那借來的數字資產如果被用于非法用途,責任在誰?像金融機構都會做 AML 的過程,就是為了防止和犯罪行為有關聯,沒有做好 AML 會觸碰監管。而 DeFi 未來繁榮后,數字資產價值體現,被用于犯罪反向的行為是需要找到責任主體的。
三大要素將是 DeFi 發展的基石
雖然我們認為 DeFi 有多種因素制約了發展,如果分清主次后,我們認為只要有三大要素可以得到解決,DeFi 的整體發展方向問題不大,分別是:1、明確的使用場景;2、清晰地價格基準;3、易用的基礎設施。我們將在以下篇幅詳細討論。
DeFi 發揮功能需要明確的使用場景
金融之所以會產生,在客觀角度講是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在主管角度講是金融融機構承擔了信用和風險管理。一篇央行工作論文就提出,銀行的原型誕生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伴隨著手工制品的生產能力提升,行業誕生了對金融的需求,于是商人們就成立了商人銀行,以滿足貨物和支付之間的不匹配。商人銀行就是現代銀行的前身,具備了供需配置、價格發現、支付服務和信用支持。
脫離實體會埋下危機的種子
金融的發生是伴隨了真實需求而產生的,背后代表了商業上實際的需求,如墊款、支付、撮合、信用背書等多種需求。而金融發展到后期,股票、債券等產品出現,使得金融產品不僅有上述具備傳統功能,也具備了投資功能,積極方面是金融產品定價、價值發現以及公允價值評估等更加市場化,但也埋下了投機的種子。再往后期,金融進入過度的繁榮期,金融產品基本脫離了實體經濟的范疇,進入嚴重投機的領域,如 CDS、CDO 等衍生產品配合過度的投機,造成了金融危機的爆發。
由此可以看出,金融需要商業的支持,商業也是金融的基石。適度的金融可以活化資源,過度的金融會使得投機泛濫,會對正常的金融系統帶來災難。所以 DeFi 需要真實的使用場景。
DeFi 先有架構,后有需求
而基于
區塊鏈和數字資產的去中心化金融則相反,先有模仿現實世界金融工具的產生,返回去再找具體的需求。這就會造成金融基礎貌似齊備,但是需求沒有出現的現狀。當然,這也和純鏈上易做,和鏈下結合難做的現狀脫離不開關系。
DeFi 基礎架構相對齊備,可以滿足相應場景
金融中介一般負擔三大功能:支付、信用和撮合。這三個功能其實是區塊鏈完全可以負擔起來的,
比特幣本身就是一種支付系統,雖然最后偏向了價值存儲。而比特幣之后誕生的
數字貨幣都可以用來支付,像 Ripple、Stellar 等項目就是以純支付工具去的場景去切入商業的。
信用方面,區塊鏈是去信用化的,金融中介的作用讓位于密碼學算法,區塊鏈架構可以保證鏈上數據不可篡改,大機構背書的信用被共識所替代,是一種新的信用形式。
撮合機制層面上,去中心化交易所剛剛起步,交易可以直接在鏈上完成,說明區塊鏈上的撮合是可行的。當然更大的場景還是要借助鏈下,尤其是涉及數字資產和其他資產(如法幣)互換的情景。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