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務的開展離不開對經濟社會中微觀實體的了解。在對客體進行調研過程中,最常用的一種方式是收集書面材料。
比如當金融機構準備給一家企業核定授信額度時,需要了解這家企業的收入及經營性現金流情況。在現有操作模式下,金融機構會向該企業收取財務報表、訂單、合同、發票、貨運單、銀行流水等材料,然后用這些材料去核實財務報表中的信息。
無論是財務報表還是佐證材料,都是由貸款申請企業提供的,即貸款企業需要提供一系列的物證材料自證清白,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自證”。
在自證業務模式下,金融機構在用材料去校驗財務報表之前,還需要去檢驗這些材料的真實性,這使得操作成本和操作風險始終居高不下。
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會同步各業務參與方的業務數據(以下簡稱為數據上鏈),并且一般會將數據上鏈的規則設定為由業務源頭方完成數據的上鏈并對數據真實性負責,比如訂單數據由買方上鏈負責,發票數據由賣方上鏈負責,貨運數據由物流公司上鏈負責,銀行流水則由銀行上鏈負責等。鏈上擁有這些源頭數據后就可以對數據完成自動交叉驗證。
我們對上述驗證財報的任務進行聚焦,驗證財報中的經常性營業收入的任務最終可以拆解為驗證每一筆銷售業務的收入,那么當金融機構需要驗證一筆交易的收入時,可以用訂單、發票、流水上的金額進行直接交叉驗證,更進一步,還可以用發票上的單價與貨運數據中的商品數量相乘后的結果一并交叉驗證。
這就相當于賣家這個被審核的客體,邀請到與他有業務關系的買方、物流公司、銀行等參與方作為證人一起完成這次業務證明。這就是“他證”的業務模式。如果上述交叉驗證結果是一致的,便可提高所有相關數據的可信度,但提高的程度需視各參與方之間的關聯關系深淺,關聯度越低,可信度就越高。
通常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來提升交叉驗證的可信度:一是引入中立的高信用節點;二是使參與驗證的主體間存在利益不一致性。
當然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是需要一些前提條件支撐的,像上文中所提到的數據交叉驗證的基礎在于各參與方的數據上鏈。然而,現實生活中多數商業機構都不愿意大范圍公開自己的業務數據,所以作為技術基礎的區塊鏈網絡必須具備隱私保護能力,同時,為了讓上述數據間的交叉驗證能夠在密文環境下完成,同態加密、零知識證明等技術的運用也是很有必要的。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