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PANews數據新聞專欄PAData早前在《4分鐘短視頻看懂礦業規律,豐水期是“救心丸”嗎?》一文中的統計,過去十年間,
比特幣的挖礦行業呈現了3年一輪的周期性規律,由1年左右的主盈利期和2年左右的調整期構成。
主盈利期是指由于一段時間內算力的增速小于幣價增速,挖礦可獲得超額利潤的時期,反之則挖礦利潤下降屬于調整期。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2013年5月至2013年12月和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則是過去十年間的三個主盈利期,2018年1月開始則進入最新一輪的調整期。
作為業內人士,莊重認為,“表面上礦業確實存在這樣的周期規律,但其背后的形成機制是十分復雜的。”這種復雜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由競爭市場的市場調節往往具有明顯的滯后性,而這種滯后性的成因是多樣化的。
首先,芯片研發的不確定性及芯片和礦機生產的周期性都會影響市場調節的滯后性。“芯片的研發周期是很不確定的,特別是一些新技術的爬坡階段,很容易出現研發不順利,或者新產品研發出來的成本反而不如老產品(導致被放棄)。即使研發順利,也有可能遇到芯片產能不足或者礦機產能不足的情況。”基于此,莊重判斷,廠商從看到市場價格上升到完成礦機增產的反饋,最長可能會有半年的滯后。同理,價格下跌帶來的產能和研發調整也會有一段時間的滯后。
這種滯后性也體現在礦池上,根據莊重的觀察,“從去年大家看到這個機會(幣價上漲)開始去做礦池,到小礦池真正出現,中間也是會有大概兩到三個月的時間偏差,當然也包括算力下降以后,小礦池消失的速度也都會有一定的延遲。”
市場調節的滯后性是任何運行于自由市場經濟環境中的行業都會面臨的問題,只不過當前的礦業并沒有成熟到能有效防范滯后性風險。
比如最近一波反彈行情,礦機廠商沒預料到,所以沒有提前擴大產能。礦工也沒預料到,所以豐水期前也沒有大量部署礦機。市場調節的滯后可能會造成資源錯配,由于此前幣價下跌阻礙了市場上新增算力的產生,當幣價回暖時,新增算力還來不及進入市場,這是造成目前豐水期實際算力的托管需求小于托管方的托管能力的一個原因。作為大礦池,面對市場調節的滯后性風險,莊重也坦言
btc.com能做的就是一方面盡可能多得接觸客戶,了解需求,另一方面保證技術的穩定性,控制業務成本。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