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進入話題之前,我可以跟大家回顧一下過去100多年全球經濟發展的現象,回顧人類社會過去一百年的歷程。我們知道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在1978年-1982年之間,全球有3位杰出的領導者:鄧小平、撒切爾、里根紛紛上臺。這三個人干了同一件事,就是走自由市場經濟,中國的改革開放其實也是走自由市場經濟。撒切爾夫人在英國的改革,賣掉所有的國企,放松管制,走的也是市場經濟。里根在美國也是一樣,要知道在1980年代里根上臺的時候,美國是什么樣的狀況?美國對經濟的管制也非常厲害,我們知道在80年代、70年代有一個叫歐洲美元。那個時候,外匯市場一定會談歐洲美元利率,為什么會出現歐洲美元?因為利率在美國是被管制的,被管制的利率是最后在歐洲形成了完整的美元市場利率。我是從資產管理公司出來的,1970年代美國創造了一個貨幣市場基金,它就是利率管制而來的。存款利率被管制之后,因此人們把存款變成了一個投資工具,貨幣資產基金運營而生,利率在投資工具上,是被不管制的。
1979年前后,這種現象為什么會出現?你可以再往前找,到1930年代,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1928年,“五年計劃”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一個國家要通過政府之手,強制地來干預經濟,規劃經濟的發展。1930年到1934年羅斯福在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也是想運用政府有形之手來補救無形之手的大蕭條,也是政府干預經濟。
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又是怎樣產生的?要追溯到1900年前后,那時候各種各樣的新技術,大規模的供電網絡、無線電、福特的生產線流水線,導致生產的效率大幅度提升。于是那個時候,有一個叫做“柯立芝繁榮”的現象。柯立芝是上個世紀16年前后美國的總統,當時的總統都說政府根本就不需要存在,經濟會自由發展的。因為對效率的過分追求,最后導致了大蕭條。大蕭條之后,所有人反思說我們不能過分追求效率,于是政府就來了。當追求公平走到極致,就極端沒有效率,于是就出現了1979年、1998年,中國、蘇聯、美國、英國等這樣的狀況。于是,人們又反思,說我們要追求效率,我們不能只講公平的事情。于是從里根經濟學實施之后,美國市場一直非常好,到2008年又玩過分了。2008年美國的金融危機實際上也就是一個追求效率,最后造成了極大的不平等、貧富懸殊,也導致了2008年金融機構完全追逐利益為唯一目標,把款借給完全不具備貸款條件的人,導致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
我們為什么要回顧歷史?我們可以從這些歷史去看區塊鏈。
共識算法是一個區間的概念。我們在強調去中心化,從某個意義上來說去中心化也是在強調公平。去中心化強調公平,中心化某種程度上是強調效率,所以這樣的事情并不是區塊鏈才有,過去一百年、兩百年,整個人類社會一直在這之間搖擺,不可調和。所以我說我們要明白的是當區塊鏈要真正落地到不同的商業應用場景的時候,不同的商業應用場景對公平和效率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如果這個場景需要極端的追求公平,那么我們可以用極端的去中心化的方式幫他實現;如果他是極端追求效率,那我們就必須用中心化的方法來幫助他實現,這只是商業目的而已。
采用什么樣的技術手段,并不是決定性的,并不是主要的,重點在于商業目的的實現。所以當你要追求TPS每秒30萬的時候,請你用支付寶這樣的交易確認機制。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