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做區塊鏈,不邁步是錯,邁步邁步怕出錯,但做出邁步的姿勢,適時小步快跑,不失為一種順應潮流的選擇。
銀行一季度報告已出爐,業績普遍回暖,然而銀行人的內心卻不平和。首次直面互聯網金融沖擊的記憶猶新,嚴監管肅清市場,樂觀經濟預期帶來的業績回暖,并不足以平復銀行人內心的焦慮。
金融科技創新一直在進行,然而,對A、B、C、D、M、I等新技術的應用,似乎并不如預期樂觀。
尤其是在區塊鏈領域,一項曾被稱為“銀行顛覆者”的技術。縱觀現有銀行區塊鏈應用,真正商用的絕無僅有,大多數還處于概念階段,或夭折于PoC。落地模式尚不明朗,探索較為謹慎,與區塊鏈技術只是“試探性擁抱”。
長遠來看,改革勢在必行,探索新技術毋庸置疑。區塊鏈技術具備變革銀行業商業模式的潛力,還需加大投入,沖破固有模式,才能有新的突破。
焦慮的銀行:前有互金強敵,后有同行追兵
2013年6月13日,余額寶上線。半年多后,天弘基金在其官方微博中披露,余額寶規模突破2500億元,用戶數超過4900萬戶。而一家城商行要達成這樣的規模,需要20年時間。余額寶迅速發展,市場份額越來越大,直接導致銀行業的核心存款驟減。
平地驚雷,激起了銀行人的危機感。余額寶上線1個月后,建設銀行研究部曾發布過一篇分析報告,稱余額寶給銀行業帶來的啟示有三:一是跟進同類型產品;二是要以客戶為中心;三是信息技術很重要,后兩者成為近年來銀行業轉型的主要方向。
放眼全球,國內銀行業一直都是個特殊的存在。與國外商業化成熟的銀行業不同,國內銀行業起步晚,監管嚴、行政管制、所有制等特殊國情,市場化一直處于較低水平。
上世紀80年代,建、農、中、工四大銀行相繼設立。此后,經歷了政策性業務剝離,并逐步走向商業化道路。2003年至2010年期間,國有商業銀行相繼進行資產剝離,完成股份制改革并上市。股改后,中國銀行業在全世界銀行業十強中占據四席。
在不到3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有銀行先后搭上了制度、資金、市場紅利的快車,發展迅速,國際地位穩步提升。另一面,相較于市場化程度更高的實體,銀行卻在經營、管理、技術上滯后了。一味享受各類紅利,卻疏忽了其他方面的協同發展。伴隨著紅利期過后,就有些應接不暇。
以信息技術為例,據某國有銀行離職員工向鋅鏈接透露,2016年,她作為應屆畢業生進入銀行,彼時該銀行計算機操作系統仍是WindowsXP,其內部評測系統也是不易操作性,體驗較差,而每次升級也只是針對部分功能進行簡單升級。
客戶服務方面,門庭若市的服務窗口, 根本無需追求服務質量。客戶本身,選擇有限,銀行一直處于較高地位。
行業陷入紅利的慣性思維,余額寶的突然出場才會如此振聾發聵。彼時,銀行人才意識到以客戶為中心,開始維護老客戶,搶占新客戶,開始注重客戶服務,完善信息技術,提升管理效率。
同時期,招商、中信等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相繼成立并發展壯大。相較國有銀行,他們更具備憂患意識。早在1995年,招商銀行便提出零售轉型,奠定了它在國內銀行業零售之王的地位。
前幾年,以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為首的“民營銀行”也應運而生。但受限于網點限制,業務全流程都只在線上完成。
馬云曾說:“銀行不改變,我就來改變銀行。”他做到了,倒逼傳統銀行不斷進行革新。市場很大,競爭者比比皆是,沒有誰能坐享其成,唯有不斷思辨,才能一路領跑。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