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是一個共識機制,這意味著這種參與者必須是透明的,也就是說,這種運行的代碼必須是開源代碼,所謂開源代碼,就是代碼都是可見的。
據了解,大的量子計算機可以成為比特幣殺手呢?微軟的研究表明,解開橢圓曲線離散對數所需的量子位比需要4000量子位的2048位RSA還要少。
在比特幣白皮書《比特幣:一個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中,中本聰詳細地解釋了他是如何設計這個系統的。在其中,他確立了此后所有區塊鏈系統的主要設計原則。
“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proofs,簡寫為ZKPs,指的是證明者能夠在不向驗證者提供任何有用信息的情況下,使驗證者相信某個論斷是正確的協議。
搭建以太坊公鏈,其實就是在本地運行一個以太坊節點,然后連接到以太坊主網。考慮到主網的區塊會占用很大的硬盤空間,啟動節點的時候可以指定存放數據的目錄,運行命令:./geth --ipcpath gethdir/geth.ipc --datadir gethdir console 成功啟動節點后,進入控制臺交互界面,主網的區塊信息會主動同步。
據了解,區塊鏈分叉分為兩類:一類是硬分叉,一類是軟分叉。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是否兼容舊版本協議,硬分叉是完全不兼容,而軟分叉是可以兼容的。所以硬分叉后是分別獨立的,而軟分叉不是。
為了避免雙花造成的損失,一般認為,等 6 個區塊確認后的比特幣交易基本上就不可篡改了。舉個例子來解釋雙花過程:假設小黑給大白發了 666BTC,并被打包到第 N 個區塊。沒過幾分鐘,小黑反悔了,通過自己控制的超過 50% 的算力,發起了 51% 算力攻擊
以比特幣區塊為例,一個區塊大小上限大概是1MB左右,每一筆交易大小不一,一般一個交易平均大小在250字節左右,算下來1M大概能容納3000多筆交易。
區塊鏈分叉其實是區塊鏈系統升級導致的,每次升級可能會伴隨著區塊鏈的共識規則改變,這會導致整個網絡中升級了系統的節點與未升級系統的節點在不同的規則下運行,于是分叉就產生了。例如我們使用的App,當有新版本出現,有的人升級了,有的人沒有升級,兩個版本同時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