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銀行系對區塊鏈技術一直保持著較為謹慎的態度,“重在實干,很少宣傳”。不過,隨著最近多項銀行系實干成果的展現,區塊鏈技術運用迅速升溫。未來,在運用區塊鏈技術的銀行系“朋友圈”不
在慈善業,信任一直是困擾所有從業者、捐贈者與受捐者的一大難題。捐贈者、受捐者都擔心善款被人挪用;而從業者為了塑造信任,往往會付出大量成本,讓善款的利用率變低。
很多人都聽到過大數據這個術語,它可能出現在與科技行業相關的視頻中,也可能出現在人們的辦公室里。大數據是2019年的熱門話題之一,每個技術愛好者都在討論它帶來的變化和影響。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主旨演講中表示,當前,人類社會正在向5G時代邁進,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以及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移動通訊等五大科學技術構成了技術平臺,正在滲透、顛覆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說完了以太坊對開發區塊鏈運用所作出的貢獻,也許大家就能明白為什么以太幣會逐漸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以太幣近期也成為了繼比特幣之后最受追捧的虛擬貨幣資產,穩居數字貨幣第二把交椅。 以太坊在其官網上不斷強調著它的區塊鏈特征
跨境金融:主要涉及跨行支付、跨境支付清算和結算等。涉及的金融機構、企業是多方銀行、第三方支付企業等。
跨境支付:痛點在于到賬周期長、費用高、交易透明度低。以第三方支付公司為中心,完成支付流程中的記賬、結算和清算,到賬周期長,比如跨境支付到賬周期在三天以上,費用較高,比如以PayPal為例,普通跨境支付交易
首先是因為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帶來的優勢。在傳統的金融機構,如銀行,大白想給小黑轉一筆錢,他需要先通過中心機構銀行的確認才能把錢轉到小黑手中,而在區塊鏈網絡中,大白不需要通過
考慮到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應用的技術優勢和面臨的挑戰,結合我國推動金融改革與開放的大背景,本文對數字貨幣、跨境支付、票據和債券市場三個應用場景進行分析。
區塊鏈技術雖然在金融領域具備顯著優勢,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可以歸結為兩大挑戰:“不可能三角”及其對現有金融機構的潛在沖擊。
區塊鏈技術本身所具備的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編程開源、點對點高效傳輸以及隱私保護能力,與金融對安全性、可追溯性、交易便捷性以及匿名性的迫切需求高度契合,這就使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體現出顯著的技術優勢。
在「上海區塊鏈周」周一的活動中成都鏈安發布了與區塊鏈安全現狀有關的數據,其中提到 2019 年 1-8 月份,由區塊鏈安全漏洞引起的損失達 33 億美元,2011-2019 年累計安全損失高達 80 多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