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區塊鏈安全,星球日報認為行業處于“薛定諤的”中間態。攻擊事件層出不窮、安防等級難以量化、風控權責不易劃分……區塊鏈生態參與者似乎一直在“成功被黑”和“還沒出事”間徘徊。
哪里有財富,哪里就有盯著財富的劫匪——這一鐵律在區塊鏈世界也一樣。隨著比特幣、山寨幣和加密交易所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黑客們找到了全新的發財路線。
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是一段部署在區塊鏈上的代碼,一旦某個事件觸發合約中的條款,代碼就會自動執行。用人話來講就是:智能合約是一份基于密碼學這種高科技上面的數字化合同,與傳統的紙質合同的差異就是: 自動售貨機相當于智能合約,售貨員相當于紙質合同。
根據網絡犯罪調查及案件預防工作服務提供商Group-IB最近發布的一份論文顯示,全球加密貨幣交易用戶受到網絡攻擊影響最大的三個國家分別是美國、俄羅斯和中國。
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展示了在無信任的自組織環境下支持大規模協作的強大能力。在傳統技術體制下,大規模的組織協作高度依賴可信的中介或中心機構,建立和維持信任的成本極為高昂。
近日。深圳市委宣傳部互聯網管理處處長高大偉接受采訪時表示,現在約束區塊鏈技術發展的障礙有兩個,一是規則,一是安全。技術需要一定的規則和制度。規則需要政府組織制定,同時也需要企業、產業的協同。
區塊鏈作為一項技術,區塊鏈無疑頗具突破性,它將改變我們未來經商的方式。然而,區塊鏈并不是一把“萬能鑰匙”,對于某些應用來說,它獨有的特質讓它成為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而對于其他某些應用來說,這樣的解決方案又很糟糕。
區塊鏈技術,一個充滿無限遐想的技術。落地場景未到,鋪天蓋地的新聞已來,仿佛區塊鏈技術已經改變了現有社會體系、揭開了人類發展史上的新篇章。不得不承認,區塊鏈技術在理論上,可應用在大多數領域:如金融、版權、投票系統、供應鏈管理、產品溯源系統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