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
區塊鏈技術發展路途上的又一個“高爆”時間點,利用
以太坊智能合約技術通過
ico形式發行
數字貨幣,在
幣圈屢屢爆出 “造富”神話。在1CO出現的早期階段,這種為區塊鏈創業公司實現快速投融資的新型手段讓區塊鏈追捧者感到區塊鏈“殺手锏”應用已橫空出世。誰說
區塊鏈技術能打造的“殺手锏”應用就只能是
比特幣!在造富醉人迷霧中,一夜暴富已不是幻想,它就藏在智能合約代碼中,只需復制粘貼。
隨著1CO亂象出現和數字貨幣瘋狂炒賣盛行,各國政府出臺強監管措施,數字貨幣交易所紛紛外逃,一個個色彩斑斕的區塊鏈泡沫被現實戳破,幣值歸零。幣圈維權四起,風聲鶴唳,而處在鏈圈的區塊鏈從業者喪失了“殺手锏”應用方向的引領,陷入手捧珠璣卻無處安放的尷尬境地。
2018年區塊鏈行業進入寒冬,行業從業者頭頂寒風,艱難前行。“窮則變”是區塊鏈行業2018年的關鍵詞,打造區塊鏈良性循環生態環境,實現區塊鏈技術賦能實體經濟才能走出寒冬,已成為區塊鏈從業者的普遍共識。
2018年11月,央行發布工作論文稱,目前區塊鏈投融資領域泡沫明顯,真正落地并產生社會效應的
區塊鏈項目很少,除了區塊鏈物理性能不高之外,區塊鏈經濟功能的短板也是重要原因。
2018年11月2日,清華x-lab開啟第二期區塊鏈公開課
火幣CEO
李林認為,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是分布式賬本;第二層是價值傳輸網絡;第三層是通證激勵體系;第四層是資產數字化。
同時期,致力于打造全球首個支撐大規模應用和行業公鏈底層基礎設施的InterValue項目創始人Barton Chao曾經在致
社群用戶的一封信中明確提到,達成了可以支撐百萬級TPS應用的底層公鏈只是個小目標,作為區塊鏈基礎設施項目,生態建設是項目發展之本。
縱觀2018年區塊鏈行業的“變”,總結下來,區塊鏈從業者需要在基礎設施、激勵機制和應用生態三個方面潛心深耕,才能從根本上破解區塊鏈行業發展危局。
區塊鏈技術交易確認慢,網絡易擁堵,不足以支撐大規模應用運行是被詬病最多也是阻礙區塊鏈技術實用化的最根本性問題。為解決物理特性不高的難題,當前區塊鏈技術主要從“鏈上”和“鏈下”兩個技術方向進行物理性能擴展。
“鏈上”性能擴展就是通過改造分布式賬本結構,優化共識算法性能和利用分片技術對區塊鏈基礎設施“本尊”進行物理性能提升。2018年是公鏈激烈競爭的一年,采用DAG分布式賬本結構的公鏈項目嶄露頭角,以交易確認速度快,規模易于擴展的優勢逐漸從塊鏈式公鏈林立的局勢中擠出一條邁向公鏈舞臺中央的通道,涌現出了IOTA、Byteball、Hedera、InterValue和Vite等代表性項目。作為DAG公鏈后起之秀,Hedera、InterValue和Vite將DAG纏結結構改造成晶格結構,極大提升了共識效率,特別是利用分片技術提升公鏈支撐大規模應用的能力。為切實賦予公鏈基礎設施角色,InterValue和Vite項目在DAG公鏈上為實現圖靈完備智能合約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嘗試和突破。
“鏈下”性能擴展以區塊鏈基礎設施作為內核錨點,擴展公鏈可用性以及無限的
區塊鏈應用。區塊鏈從業者普遍認為游戲行業會是區塊鏈技術的下一個磨刀石,前景廣闊。雖然將游戲業務和區塊鏈公鏈基礎設施進行直接捆綁是可行的,但是交易的確認速度即便再快,相對游戲體驗要求還是存在效率低和速度慢的問題。為緩解公鏈壓力,提高公鏈可用性,圍繞以太坊這個公鏈核心區塊鏈從業者提出了多種“鏈下”性能擴展方案。狀態通道(State Channel)技術將頻繁交易從公鏈鏈上轉移到鏈下,通過重歸“公鏈核心”保證鏈下交易的安全性和權威性,代表性項目有以太坊雷電網絡。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和Joseph Poon發表了一篇題目為“Plasma:Autonomous Smart Contracts”的技術文檔,介紹了Plasma這種依附以太坊“主”區塊鏈創建“子”區塊鏈的技術,將許多復雜操作遷移至“子”區塊鏈,通過與“主”區塊鏈保持最低限度的交互實現緩解以太坊公鏈壓力并保證交易安全性的目的。Truebit利用“驗證游戲”機制在鏈下約簡繁重或者復雜運算,將具體簡單運算操作交由以太坊主鏈執行,通過智能合約運行解決業務中出現的爭議,同樣達到擴展公鏈可用性的目的。
區塊鏈技術是否必須發行數字貨幣,通過行業內的激烈爭辯在2018年也逐漸明朗化。對于私有鏈和
聯盟鏈,由于參與成員采用審核制進入系統,可信度高并且作惡風險低,通過約定規則就能讓參與成員忠實履行自己的職責,無需發行數字貨幣激勵成員應該怎么做。對于公鏈來說,為了讓廣大用戶踴躍提供閑置的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和網絡資源,通過發行數字貨幣激勵參與成員忠實履行職責,降低系統風險成為了一條必選路徑。然而,去年1CO亂象和數字貨幣炒賣陰霾一直籠罩在公鏈從業者上空,加之政府強監管措施,公鏈項目必須做到合規才能贏得生存空間。如何正確認識和使用
token成為2018年區塊鏈行業“變”的又一個維度,也是邁向合規的重要一步。
Ledger Labs和Blockgeeks Lab成員Josh Stark于2017年11月16日發表在Medium自媒體上的長文“Making Sense of Cryptoeconomics”揭示了Token加密經濟學的本質,啟蒙了廣大公鏈從業者的區塊鏈思維,掃清了從業道路上的Token迷霧。同年年底,通證派思想創始人元道先生也提出Token不是代幣而是通證的觀點,認為公鏈發行的數字貨幣必須褪去貨幣的色彩,轉向數字權益證明,它是一種受密碼學保護且可流通的權利,一種固有和內在的價值,與公鏈是最佳拍檔。Token的主要目的是服務機制設計和構建新事物,需要區塊鏈從業者擺脫Token是“錢”的粗淺認識,將其視為一個設計和工程問題,從經濟的角度思考信息安全問題。
以比特幣為例,中本聰設計的區塊鏈技術若沒有廣大礦工參與提供算力支持,區塊鏈技術防篡改的安全特性將無從談起,通過獎勵礦工為安全做出的貢獻才能吸引廣大用戶參與進來成為礦工,貢獻自己閑置的硬件資源,為獲得比特幣獎勵而忠實記賬。比特幣的價值是每一位礦工的信用聚合而涌現出的一種現象!在1CO狂熱之后,區塊鏈行業從業者必須清楚認識到發行Token所設計的激勵機制是否為項目機制設計的必要組成部分,這也決定了Token到底能具有大多的效用和價值,否則Token必將淪為“空氣幣”。在此基礎上,區塊鏈公鏈項目還必須考慮合規問題,通過ICO發行Token實現一夜暴富的迷夢已一去不復返,在不合規的情況下,幻想就只能是幻想。
區塊鏈行業若不能服務實體經濟,就只能是一個封閉體系,行業內的所謂價值流動終將淪為零和博弈,一部分人暴富,一部分人破產。技術的價值必須通過增加社會財富得到體現!區塊鏈行業要破解發展危局,需深入思考傳統互聯網技術所無法解決業務問題的應用領域,尋找區塊鏈技術的落地應用,通過構建良性循環應用生態為區塊鏈技術提供施展抱負的舞臺。理性看待區塊鏈技術,不能盲目迷信區塊鏈技術的特性和功能,理清區塊鏈技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有這樣,區塊鏈技術才能點中行業需求痛點,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為行業發展引入外部陽光。
區塊鏈行業已經歷快整整一年寒冬,險象環生,行業從業者在寒冬中砥礪前行,思索突破。雖然行業發展放緩,但有助于行業停一停腳步找準前進方向。任何事物都是在曲折中前行,在螺旋中上升,在這場寒冬之中,潛心研究區塊鏈技術、思索區塊鏈應用和打造
區塊鏈生態的創業團隊必能熬過寒冬,迎接春日暖陽。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