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孟巖老師的一篇博文《通證(
token)是下一代互聯網數字經濟的關鍵》,才發現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對token的定義和理解上出現了一些偏差,而這一偏差,直接影響到對
區塊鏈的認識。這是一篇對區塊鏈、尤其是對token經濟見解獨道并分析透徹的奇文,但篇幅很長,多數人可能沒有耐心看完,而我也是讀了至少十遍之后才感受到token的魔力,所以我決定重新對孟巖老師的文章做一次精簡,可以更快地領悟token的威力(如果有耐心,我還是建議認真地閱讀原文)。
Token不是代幣,是通證
聊到區塊鏈,被問得最多的問題之一是,搞區塊鏈除了炒幣之外還有沒有別的玩法?換一個問法,區塊鏈可不可以沒有幣?
其實,在技術上是可以分家的。Hyperledger內幾個項目缺省就是沒有代幣的,它也仍然是如假包換的區塊鏈,所以區塊鏈當然是可以沒有幣的。反過來,騰訊的 Q幣、網站積分等,也不是區塊鏈上的代幣,因此鏈幣可分,從技術上來說并無爭議。但是從業務邏輯上來看,如果區塊鏈上沒有幣,到底它還有多大價值?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今天有兩個意義不同的詞匯被模糊混用,其一是cryptocurrency,一般譯為“加密
數字貨幣”,簡稱為“數字貨幣”。其二是“token”,被廣泛譯為“代幣”。平時口語之中,經常只說“幣”字,比如說:“你的那個
區塊鏈應用發不發幣?”。那么究竟這里的“幣”是“加密數字貨幣(cryptocurrency)”,還是“代幣(token)”?語義模糊。實際上這兩個東西很不一樣。加密數字貨幣起源于
比特幣,它的目的就是作為互聯網支付的貨幣。而 token 是怎么來的?我們搞網絡的對這個詞都不陌生,在網絡通訊中,token 的原意是指“令牌、信令”。這個令牌,其實就是一種權利,或者說權益證明。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