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日,兩會如期召開。與去年強監管而導致“談幣色變”風潮、人們對
區塊鏈產生負面認知的情況相比,2019年的兩會,似乎對區塊鏈給予了更多的寬容和認同。
在早些時候,
區塊鏈技術已成為了中央兩會的風向標——兩會地方工作報告的熱詞。大型互聯網企業、傳統產業巨頭紛紛布局區塊鏈,初創企業落地應用數量增多,投融資趨于理性。
2019年兩會上,區塊鏈技術可使用的場景越來越清晰,產業版圖越來越明了。從兩會中代表的發言便可以看出:
董明珠認為,區塊鏈技術沖擊人們的思維,改變的不只有概念,更應腳踏實地去做。
雷軍指出應加強區塊鏈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張勁認為,需建立
供應鏈金融平臺,運用區塊鏈等技術鏈接金融機構、核心企業、第三方物流公司等主體形成在線鏈接。
有意思的是,此時周鴻祎的觀念已然發生變化,他再次提到了區塊鏈,他不再認為只有
比特幣對區塊鏈是剛需,而是建議使用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網絡安全服務。
可見,今年大部分的代表提到區塊鏈,都會跟一個個特定的場景結合起來。
但回顧這幾年,兩會上這一系列對區塊鏈技術政策的寬松和認同,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歷經了一波三折。
“區塊鏈+”首次進入兩會
2017年初,國內金融科技經過一次又一次整頓之后,逐步走上理性發展的道路,互金企業也抓住最后的紅利,赴美或赴港上市。
金融科技形勢一片向好,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周小川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特別提及了
數字貨幣和區塊鏈,他認為,數字貨幣和區塊鏈等新技術,“會在未來產生一些當前人們不容易完全想象或者預測到的影響。”
除了周小川,當年還有一家新三板公司金丘股份提到了“區塊鏈”,這也是“區塊鏈”首次進入兩會。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后,金丘股份被其股東A股上市公司中南建設徹底拋棄。
就像馬拉松一樣,區塊鏈的長遠發展,注定是一場考驗耐力的長跑。
在2017年兩會期間,雖然眾多互聯網巨頭的代表們沒有提出發展區塊鏈技術的提案,但從今天來看,幾乎所有巨頭旗下的實驗室、研究院,對區塊鏈的探索都始于2017年前后。
2017年3月24日,阿里巴巴開始與普華永道展開跨境食品溯源的互信合作。
4月24,騰訊FIT、騰訊研究院開始正式發布第一份區塊鏈方案白皮書。
12月15日,由微眾銀行牽頭發起的金鏈盟,升級BCOS平臺為FISCO BCOS,并完全開源。
一邊是互聯網巨頭和傳統企業的探索,另一邊卻是投機者狂歡。在兩會結束后,不到2個月時間,全球1CO浪潮傳到了中國,氣勢洶洶。
2017年6月底,后來被稱是“騙子”的李笑來在參與并宣傳的EOS項目中,短短5天就融到了1.85億美元。該幣在二級市場的總市值更是兇猛,最高達到50億美元。但之后,被質疑是空氣幣,幣值一落千丈。
彼時,區塊鏈詐騙案件增多。例如,被稱為“區塊鏈詐騙第一案”的“普銀幣”詐騙案。
2017年6月,
深圳南山區警方接到群眾舉報,深圳普銀區塊鏈集團有限公司存在非法集資的情況。經調查,普銀公司通過“趣錢網”發布“普銀幣”后跑路,3000多位投資者被騙,共涉金額3.07億元。
2017年9月4日,載入區塊鏈發展史的一天,央行、網信辦等發布聯合公告《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杜絕一切中國境內包括1CO在內的所有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比特幣中國、OKCoin等公司大量的中國區塊鏈創業公司遭受沖擊,紛紛逃離出海。
發展與監管并存,區塊鏈發展經歷了戲劇般的一年。
熱 議
2018年初,奇虎360確定回歸A股,其董事長周鴻祎忙里偷閑點評了一下區塊鏈,“比特幣是區塊鏈的唯一剛需。”
在兩會召開前夕,人民日報罕見地使用了整版,刊發了三篇關于區塊鏈的文章:《三問區塊鏈》、《抓住區塊鏈這個機遇》以及《做數字經濟領跑者》。
該板塊從騰訊、螞蟻金服、微眾銀行金
聯盟等傳統互聯網巨頭、傳統企業的角度解讀了區塊鏈,及其在支付、
公益、打假、監管領域的應用場景,鄭重地將區塊鏈技術的產業應用的議題拋了出來。
在人民日報“拋磚”之后,當年兩會企業家代表、政協委員、人大代表輪番上陣,紛紛發表了自己對區塊鏈的看法。
這些看法大致分為兩種方向:一是肯定區塊鏈技術的價值。
比如,馬化騰肯定了區塊鏈技術在票據認證方面的應用,他認為區塊鏈使得票據的唯一性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俞敏洪則預言,區塊鏈的出現,會使得未來所有商業連接都面臨挑戰。
全國政協委員、保監會原副主席周延禮則建議將區塊鏈與保險結合起來,保險業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
二是強調區塊鏈技術監管不嚴帶來的風險。例如,在肯定區塊鏈價值的同時,馬化騰重點指出了數字貨幣
ico的風險,并強調騰訊不發幣。
丁磊則認為,區塊鏈技術雖然可以解決信任問題,但不要借技術名義和噱頭炒作區塊鏈。
除了中央的兩會,在地方的兩會上,
杭州、廣西、
陜西等地區重點提出了要加快培育區塊鏈產業。
這一年,“配合”兩會的熱議,區塊鏈泡沫達到歷史頂峰。
2018年1月22日,央行支付結算處下發《關于開展為非法虛擬貨幣交易提供支付服務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于防范境外1CO與“虛擬貨幣”交易風險的提示》。8月,區塊鏈信息利箭行動出擊,騰訊、
百度、微博等平臺聯手封殺,自媒體被大量封號。
監管與寒冬雙重打擊,區塊鏈泡沫被刺破,行業進入了蕭條期。
與此同時,京東、華為、百度度小滿等大量傳統正規軍企業都在這一年紛紛推出了自己的
區塊鏈應用白皮書。海南、
成都、貴陽等地區都開始計劃打造自己的區塊鏈產業園園區。
網信辦主管媒體針對區塊鏈連發8文:肯定
token價值,落地應用是重點,就連新華網也在呼吁推陳出新,產業區塊鏈來臨。
從年初的熱議,到經濟寒冬形勢嚴峻。2018年,區塊鏈行業似乎走得異常艱難。
時間拉回2019年,在剛剛過去不久的2月,美國金融服務機構摩根大通推出了自己的
加密貨幣JPM Coin,隨后傳出各個銀行、金融機構開始研發自己的穩定幣,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跨境支付領域的應用越來越明晰。
在兩會的帶動下,全國各地陸陸續續出臺更多有利于區塊鏈技術發展的重要政策,產業區塊鏈進入了一個政策“寬松、認同”的時代。
從2017年到2019年,區塊鏈在兩會上三年的變遷史,折射出整個行業在監管和關注下的發展動向。
從最初的雛形發展到熱議階段,再到使用場景和行業版圖越來越明晰,中國區塊鏈行業就在這資本的推動和政策監管的雙重作用下,急流勇退、踉踉蹌蹌地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路徑。
可以預見的是,區塊鏈必須要賦能實體經濟,落地到真實的需求場景,否則便是空中樓閣,無源之水。
在政策的認同和指導下,區塊鏈底層技術的研發,包括共識機制、擴展性、安全性等技術方面的發展,一定會隨著產業的需求逐步演化、改善,迸發出更多創新型的產業應用。
2019年,區塊鏈產業將落地生根,開枝散葉。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