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是建立企業級
區塊鏈互通平臺的理想工具,原因很簡單:當集團的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且有能力提供一個具有充分流動性的平臺時,市場的其他部分會自動加入并開展交易。在創建通用方法和推動平臺落地方面,同行協作相對于技術初創型公司更具優勢。
洲際交易所(ICE, IntercontinentalExchange)提供了一個可復制的模式:業內領先的公司與銀行共同創建一個衍生平臺,原始投資人們有平臺的控制權。
如今這一模式在
能源領域或其他更高端領域的價值鏈中被重新應用。有能力為自己的區塊鏈平臺爭取到更大體量的先行者們,最終將迫使整個市場采用自家技術。據估計可能約占到70%。
如果你能讓這么大體量的實體在平臺上進行運作,那么市場的其余部分自然也將別無選擇地進入到你的平臺。但時間點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只吸引到25%-30%的市場,你將無力為零散的客戶服務,也就意味著沒有機會創造出理想的收益。這種情況在其他科技類行業中并不少見。
退一步講,即使平臺成功建成,要在短時間內獲得增長仍然比較困難。大公司對
區塊鏈技術的成熟度仍抱有懷疑,因此在交易落地上猶豫不決。
多數人都在觀望,希望別人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以確保自己不必冒太大風險。但如果每個人都等著“觀望”,那這一計劃永遠無法落地。
吸引非會員使用這一平臺并不簡單。聯盟計劃出來之后,在初始投資者群體之外,一定存在很多抱有濃厚興趣的“圈外人”,想要從中分一杯羹。原始投資人群體對這些“圈外人”帶來的潛在交易量虎視眈眈,但卻不太想讓自己的股份因此被稀釋。僵局出現了:“圈外人”,也就是這些與平臺創立無關的人,憑什么要不求回報地為競爭者所建立的平臺“添磚加瓦”?
答案是:如果行業已經將這一平臺當作默認交易場所,誰也不能不用。這里的關鍵在于要好好把握“度”的問題。如果處理不慎,可能會導致對手們聯合起來建立一個新的聯盟來分庭抗禮。誰也不想沒事兒給自己制造對手。
(原文:https://www.coindesk.com/the-right-way-to-do-blockchain-consortiums)
作者:Randy Wilson 德勤數字風險合伙人
編譯:曲藝 PANews
原文:CoinDesk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